|
|
[環境事件小組] 台灣環境事件資料庫的點點滴滴-資料庫的規畫與未來 (摘錄) 作者:高英勛 (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召集人) 記錄,有很多種形式。而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選擇了電腦資料庫。 資料庫萬歲 為什麼選擇資料庫,最根本的原因是:這是目前最有效的大量儲存設備。數位化的儲存方式,本身就已經很具吸引力了。一片光碟片的儲存容量至少是650MB,大約相當於可儲存三億個中文字,以A4紙張每頁600字來概算的話,則約是50萬頁的資料。 資料庫的優勢不只是大量儲存,更重要的特點在於使用上的效率。資料庫是以規畫過的格式將資料存入硬碟(或其他方式),由於電腦程式可以掌握其資料格式,使用者可以透過其對資料的特定需求,運用索引的方式迅速的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因此,運用電腦大量儲存資料是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礎,以便之後配合適當的分類或資料呈現方式,提升資料的可用性;同時,資料庫的搜尋功能讓資料的檢索更有效率,而不需要去逐一瀏覽。 規劃與構想 由於台灣環境事件資料庫最一開始的設立目的,在於嘗試去詳實記錄一件環境事件的發展過程和來龍去脈,因此規劃時基於下面兩點原則: 原則1:以單一事件的發展為中心主軸; 原則2:以日期為紀錄的基本單位。 在這樣的原則之下,目前台灣環境事件資料庫可以粗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用來記錄目前資料庫中已經有哪些事件的相關記錄,並且同時記錄著這些事件的一些基本資訊。另一部份則是依日期為基準,記錄每一事件在不同日子所發生的事情,串連起來就可以成為事件的大事記要。(相關格式請參閱小組網站:http://www.e-info.org.tw/ecostory 的紀錄或是Excel樣版) 資料庫公開的精神與挑戰 這樣的選擇,主要來自於這一句英文俗諺所彰顯的精神:「The perfec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如果一直處於過度的戒慎恐懼,而遲遲無法將資料釋放出來讓大家分享,那麼這樣進行下去能得到的成效,將會接近零。而在同一時期,公開原始碼(Open source)的風潮,證明了「公開」也是讓品質提升極有效率的方式之一:因為所有的使用者或瀏覽者,都可以幫忙找出錯誤,並協助加以修正。 一旦體認到公開建構資料庫的精神是「自然有許多認真的人幫你做double-check」,而不是鄙視嘲笑,那麼蒐集資料和建構資料庫的速度,便能夠大幅提升。 成果產出 有了這樣的資料庫,我們馬上便會有一些成果產出。首先是透過電腦程式,自動形成大事年表。 另外,資料庫可以提供搜尋等功能,以提供環境團體、研究者利用此來進行檔案紀錄,或使用已經記錄在資料中的內容。 未來的期望 目前的成果,都已經逐步累積在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的網站和資料庫中。對於這樣一個資料庫的發展,我們自然也有些期許。 一、資料共享 讓投入相關事件最深的團體,來完成最詳細的紀錄,並得以讓所有人一探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可讓不同觀點的羅生門說法並呈,從多方面切入瞭解相關的事件發展,而形成一個共同的對話場所。 二、技術共享 目前已經完成的資料庫技術,可作為環境事件長期追蹤的現成紀錄工具。而在同樣的架構下,也可讓各民間團體運用,紀錄不同領域的事情,不限於環境議題,只要是以事件為主軸,以日期為記錄的單位,都適合直接運用我們的資料庫技術。 結 語 最後,免不了仍然是口號式的呼籲:請你也為我們寫一筆記錄,共同為台灣的環境寫歷史!如果有任何可以收錄到台灣環境事件資料庫中的內容,或是發現我們既有的資料有缺漏錯誤,希望能馬上和我們連絡,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永遠公開的資料庫。 (2002-09-18) 【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 http://www.e-info.org.tw/ecostory/ 原文詳見:http://e-info.org.tw/against/ecostory/2002/ec02091801A.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