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娃娃兵征旅筆記]

好山、好水、好所在的烏來

作者:何一先 (烏來關懷聯盟•台北市野鳥學會)

  烏來鄉,一個充滿兒時童趣的地方,難忘第一次泡野溪溫泉的興奮感覺;一個青少年時期騎腳踏車遠征的地方,難忘夏季雷陣雨浸透全身的快意;一個初入賞鳥領域的好所在,難忘台灣藍鵲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飛越眼前的經驗。

  鳥類相的豐富、蛙類的多樣、植物的龐雜,都要歸功於烏來鄉的森林──現今仍保有大面積的保安林及原始林相。烏來鄉的鳥類相當受到賞鳥朋友們的青睞,就連外籍賞鳥友人來到台灣,也識途老馬的指明要前往烏來賞鳥。

  與香港友人談起烏來鄉,常會勾引起他們滔滔不絕的話題──炎陽下的紅河谷山頭,同時可見10隻大冠鷲的盤旋;守在小雨中的桶後溪畔,等待的是全身火紅的朱鸝;夜晚福山村的河谷,手電筒尋找的是黃魚鴞的身影;緊張兮兮望著孝義的森林邊緣,是希望黑色林鵰的出現。

  人在國外、看了外國的月亮,才真正體會台灣山水的美好。在飛機上望著廈門市的山山水水,下意識尋找著森林的所在。談論濕地保育的議題,不自覺仍會提出森林狀況如何?

親近大自然,重點不在「便利」

當棲地遭受破壞,脆弱的兩棲類生物將首當其衝。(圖片/台大自然保育社提供)  一條通往三峽的聯外道路,真的有必要興建嗎?友人這麼提出他的看法。我回答他:「鄉公所的重點在道路,我們的重點在森林;一個觀點在經濟發展,一個觀點在生態永續。」在不涉及私利的前提下,兩造皆以對地方長遠良好發展來進行各自的論述。但是,這就好像「天黑黑」童謠中老公公與老婆婆對口味不同的爭執,最後將鍋鼎打破。烏來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衝突,在台灣不是第一個案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民間團體提出爭議的目的,就是不希望環境開發到無法賴以維生。

  從早期為野生動物保護法走上街頭,到現今為共同理念相互結合的民間團體,不變的是為台灣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不變的是山林破壞仍時有耳聞。我相信人們心中渴望的必定是山野森林,絕不會是水泥森林般的高樓大廈;每個人來到此處,展現的都是笑臉,不會是行色匆忙的態度。

  烏來鄉所擁有的,就是這片令都市人稱羨的好山好水,台北人喜歡的就是它的自然美景;若將烏來開發得愈來愈「便利」,與台北都會並無二致,那台北人假日去烏來如何體驗自然、享受山林美景呢?如果這些自然生態環境消失了,那麼消失的將不只是自然景觀,鳥兒、山羌、青蛙及蝴蝶也將離我們遠去,我們的孩子將如何找尋他們的童趣?陪伴他們的就當真只剩下電腦、電視及書本中的美麗動物照片。

親近大自然,不需要「披荊斬棘」

害羞的穿山甲也是這片山林的原住民。(圖片/台大自然保育社提供)  眾人不是不知烏來山區森林之美,只是親近的方式不同。對現代一切講究便利的文化而言,開條路似乎是最容易親近自然的方式,但長期山林遊走的經驗卻讓我們實在很擔心這片好山好水。在此森林動工興建道路,不僅造成生態廊道的切割與破壞,更成為動物的死亡廊道。鳥類是環境的指標物種,如果鳥類受害,則背後代表著更多爬蟲類、哺乳類、昆蟲及植物等面相也受害。兩棲爬蟲等遷移能力差的動物,會因此減少基因交流的機會,而造成族群萎縮,終至在此處消失。居住在大台北地區的民眾,也將與最原始的環境及珍貴的野生動物如台灣山羊、山羌等越來越遠,最終再也見不到牠們的蹤跡。

  相關政府單位大力推展觀光旅遊,亟欲推薦台灣美麗的山川景致,重新彰顯美麗的福爾摩沙之名,理念及出發點絕對是好的,但做法上是否應該再好好想一想?帶領大家親近大自然,是否一定要「披荊斬棘」,才能到達那曾經美好,但在過程中卻被蹂躪的原始森林?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