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娃娃兵征旅筆記] 打破經濟等於建設的迷思 作者:徐蟬娟 (烏來關懷聯盟) 我在美露的店裡閒晃,美露在烏來的商店街開了一家「美潞工作坊」,店裡賣各式各樣的原住民首飾、帽子、提袋、服飾等。她細心地為我解釋那些耳環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衣服上的裝飾是自己設計的。她從工作桌下拿出她的家當來給我看,是琳瑯滿目的各式珠子與彩線,最特別的就是薏以仁的種子。在泰雅的文化中,薏以仁的種子是婦女拿來做耳環、項鍊的材料,她希望能夠讓人們重新認識這項文化。 認識美露是在「生態解說員培訓課程」最後一堂課學員成果發表時,美露當場製作薏以仁種子的耳環,讓我見識了烏來原住民文化的豐富性與原創性。其他同學則秀出泰雅的編織、頭飾、壓花、祖父留下來的笛子與泰雅獵人頭的故事,沒有真的狩獵番刀就用畫的,豐富而多采多姿。其實,讓我感動的不是這些實際秀出來的東西,而是學員們為了要秀出泰雅的、生態的東西,而願意花心力去思考,這種「思考」才是真正能讓原住民重新站起來的動力。 強勢的財團優勢 弱勢的原住民競爭能力 長久以來,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文化被壓抑、被藐視,而今在多元開放的社會氛圍下才得以重建。雖然政府多方鼓勵,社會上也看似開放,可是在資本主義充斥的社會中,原住民族文化重建的腳步卻步履蹣跚;在競爭力不足下,經濟力也相對處於弱勢。如何使原住民部落一方面能夠重建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又能達到經濟的滿足,便成為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難題,烏來也不例外。 相對於台灣其他的部落,烏來應該算是幸運的,因為有「溫泉」。溫泉所造就的經濟財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只要在烏來商圈轉一轉,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大部分溫泉業者及商家都並非當地原住民。而更甚者,這兩年來烏來的溫泉被財團把持,這更讓我們擔心當地的原住民要如何與財團競爭,造就自己的競爭能力與經濟能力? 美麗的溫泉會館 侷促的原住民居住環境 溫泉路沿著南勢溪的邊上,馬達抽取溫泉的管線不下數百支,看得人怵目驚心!每位關心生態的人,都不禁想問一個問題:不會造成地層下陷嗎?假設50年不會,那100年呢?難道地球的資源用不完嗎?現在最熱門的名詞就是「永續」,連阿扁總統都掛在嘴上,可是像這樣假繁榮地方經濟之名卻不斷擷取自然資源的做法,實是違背永續經營的法則。 近日到烏來的朋友,都會發現西羅岸路多了許多美麗的溫泉會館,部落裡侷促的居住環境相較之下不禁黯然失色。烏來的原住民部落要如何讓自己至少在經濟上站起來,是許多當地原住民心裡著急的問題,也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財團進駐雖然促進了烏來的經濟繁榮,卻沒有改善大多數原住民的經濟。西羅岸路雖然拓寬了,卻不能保證造福的是當地的原住民。公部門一直告訴西羅岸路擁有土地的原住民:開發是為了發展烏來的經濟,開發將會嘉惠當地原住民。真是這樣嗎? 政府將烏來劃為原住民保留地,便是希望原住民能夠在這塊自己的土地上快樂地生活。可是,看著烏來一吋吋地陷落財團手中,大型、優雅、收費高昂的溫泉會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大把鈔票是落入財團手中,受惠的原住民只是少數受僱的領薪者。而這些會館賴以賺錢的卻是烏來的天然資源,烏來的天然資源理應是烏來鄉全民共有,不該允許財團如此大量耗用。 公部門的不公平政策 原住民的發展困境 一位原住民朋友帶領我前往信賢,他指著路邊的水管控訴:「這是我的地,可是他們(溫泉業者)需要冷水,就拉1條水管把山泉水接過去,我就沒水用了,而且也不跟我說。」我問:「你向鄉公所反映了嗎?」「反映了,沒有用啊!」。恐怕您也和我一樣心裡有個疑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又想:原住民是不是也可以來蓋個像財團那樣的溫泉會館,或改善自己經營的小民宿來與之競爭?得到的答案是:他們沒有錢,而原住民的地是不能向銀行貸款的。這是很明顯的不公平,財團可以夾帶向銀行貸款的龐大資金進駐烏來,可是當地原住民卻無法享有同等的競爭優勢。 另一位原住民朋友興沖沖地要我去看他在拓寬的西羅岸路邊的一塊地,他想要蓋一個泰雅歌舞文化館。站在文化重建的立場,這當然是好事,可是很現實的,不得不考慮到這個文化館是否能夠同時兼顧文化與經濟?或只是淪為另一個賺錢的商業場所?這恐怕也是拓寬西羅岸路的另一個迷思吧! 原住民朋友多麼渴望能展翅飛翔,可是卻像無法破殼的蟬,亟思要如何脫離困境。望著西羅岸路因拓寬而被削去的邊坡,裸露的泥土像是大地活生生被剝了一層皮。這是必要的嗎?我不禁問。 當公部門假藉繁榮地方經濟而不斷透過硬體建設擷取資源時,部落裡能與之制衡的力量在哪裡?部落裡反對興建三烏路的原住民有多少?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不敢站出來,為什麼? 烏來其實從來都不缺賣點,缺少的是部落裡的自覺與團結。現在需要的是,從文化、從生態、從永續利用的方向,重新思考如何發展經濟,不要再落入經濟一定是建設的迷思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