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南非地球高峰會專欄]

環境運動中的反省與培力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JOHANNESBURG SUMMIT 2002  地球高峰會議就將在八月底在南非召開,回頭看看台灣,在一片拼經濟聲中,政府反應異常低調,而且各部會各自為政,只當作去旁聽一個國際會議的心情去準備,直到環保團體與立法院永續會聯袂要求行政院必須正視,官方才指派由葉俊榮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協調整合產、官、學、非政府組織去參與這個可能影響深遠的國際「永續發展」新秩序的會議。

  在資訊不足與曖昧的氛圍下,有媒體強烈質疑「NGO不見了」。這樣的質疑很好,但卻流於表面。如果整個社會對NGO關注的指標是養廉,那反而是縱容,因為任何一個財團法人,都能輕易達到這個門檻;如果指標是對政府的批判與否,那非常好,因為NGO本來就是永遠的反對力量,但不同於政黨口水式的批評,而在於揭露結構性問題,組織弱勢群眾的集體發聲,促成弱勢者與弱勢者間的體諒、學習、聲援、結盟,以形成社會改革的力量。

  以環保團體為例,雖然台灣的環境問題錯綜複雜,但是個人認為不應分類為水資源、多樣性、能源、全球暖化等分法,而是像國家環境資訊統計的真偽、回饋金買賣環境、職業NGO壟斷資源分配不公、環境與就業問題、生態旅遊的迷思、全球化的全面影響、環境資源債券化等等環境運動的癥結以及運動的外在環境變遷等點上。參與環保運動那麼多年,已經不太願意說自己是「環保」人士,因為那有太多的「乾淨」「清潔」「整齊」「秩序」,以及更多國際社會利益的爭奪下建構出來的「環保說法」與因應對策。因此,運動團體間的徹底反省、互相體諒、認清敵人、分工合作,毋寧是更重要的課題。

  有人說的好,「即興式的短淺批判,使官方也就即興式的短淺回應」,當全台政黨、媒體、輿論在扣應文化的調教下,已都是箇中翹楚,因而台灣社會的民間聲音,就必需成為社會批判文化中的一種社會積累,因為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問題從來不在有或沒有,而在於是誰的非政府組織,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組織了哪些群眾,提出了什麼樣的看法。

  並不是非官方就是進步的,環保團體間的互相觀念碰撞,不同運動議題團體的交流對話與結盟,甚至促成進步立法部門、進步媒體記者與環保團體的有機合作模式等,都是一種民間發聲力量的培力,比較有趣也比較要緊。社會的良心不在養廉,而在對弱勢階級壓迫的堅定批判。台灣民間社會需要全面培力,而不是旁觀NGO打分數,批判很好,質疑也很好,但加入會更好。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