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南非地球高峰會專欄]

<永續發展之路>
改善自然保育伙伴關係的合作機制-分散多元合作的原動力

作者:鄭先祐 (台灣環保聯盟總會1991年會長)

JOHANNESBURG SUMMIT 2002  「生態環境重要,經濟活動必要考量到生態環境」,這似乎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無論是經濟學者,或是生態學者,或是任何學派,甚至是一般人。然而,雖然同樣號稱「重視環境」,甚至是「環境主義」,但是不同的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內涵。就以歐洲人為例,至少就有四種兩類不同的「環境主義」。 

  同樣都是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育,譬如黑面琵鷺、或是台灣高山鱒(櫻花鉤吻鮭)的保育,但是不同的人士,就可能有不同的動機。雖然多元多樣是自然的本質,但是保育的具體內涵往往會因為動機的不同,而會有所差異。

  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以及蘭嶼國家公園的規劃,一再的顯現保育的具體內涵之差異,所引爆出的衝突。如何面對生態與經濟,或是保育與發展,所產生的衝突,更是有南轅北轍的看法或是想法。

  單純的生態保育,或是環境保護,早就已經是口號。實質的內涵,或稱為哲學理念,是必要探討的核心。新世紀的生態運動,是分散式的對抗集中式的,平民型的對抗貴族型的運動。打破所謂專家的迷思,解放知識,讓平凡人取代精英的功能。NGO草根是多元分散的,相對的政府是集中單調的。

  社會是目標取向的。各種決策的形成都是人為的,差別只是多數人,或極少數人。實質內涵(哲學理念)的深刻化,有助於個人信念的建立,以及行動力的引爆。如同傳教士的行動,是改變社會文化的原動力。

  個人要持續的求取知識,獲取經驗,而且更要勇於討論信仰、信念或是理念和想法。個人信念的深刻化,不僅可有更強的行動力,而且也可有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社會或國家的「有心人士」(有生態信念的人士)的增加,就是NGO的資源(財力和人力),改變政府的政策,將會是水到渠成。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