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方版與民間版的NGO,台灣在地球高峰會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教授) 地球高峰會的意義 相較於呂秀蓮副總統的印尼破冰外交,這一次民間與官方代表(雖然無法以官方名義與會)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地球高峰會所進行的「綠色外交」則鮮少受到國內媒體與國人的關注。然而在參與這次會議的過程當中,筆者更深刻的體會到,台灣國際處境的艱難,不僅是中共打壓的問題,而是我們參與國際社會的態度與用心。 地球高峰會的意義正在揭示一個嚴酷但卻因為利益的糾葛、政治的惰性,而未被人類尤其是主要霸權國家正視的事實,那就是在全球環境日益嚴重的今日,人類所要面對的挑戰是空前的,是超乎政治、經濟、社會與意識型態之爭等傳統範疇的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拔河。易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傳統民族國家的政治對抗將成為荒謬的歷史鬧劇,而代價正是地球資源的破壞與耗損,進而反噬人類生存的悲劇。 或許有人認為地球高峰會將淪為環保大拜拜,能夠達成全球有效決議乃至具體落實的可能性微乎其為,但是無可否認它是一個重要的介面,不僅在正式會議中使全球各國的環境問題與訴求被更清楚的揭露與了解,同時主要霸權國家亦不得不面對全球的壓力與要求;另一方面,全世界的非政府組織(NGO)也能在這個時空建立相互溝通與合作的網絡,進而對內強化對國家環境政策執行的壓力,對外也能夠在國際交流合作中,開拓更多的環境合作計劃。 累積國際參與經驗、無助環境議題改善 台灣因不具聯合國會員身份,NGO成為我們唯一可以參與的模式與管道,於是在這一次的會議中無論官方或民間代表都是以NGO自稱。這固然是不得不的變通之法,但是問題在於NGO不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代號,而是民主參與的主要行動者或代理人,具有批判、監督政府的基本立場,當然筆者並不認為NGO與政府之間有永恆的對立關係,NGO與政府的關係可以是多元的,但這端視政府體系的民主開放與進步程度而定。 在這次的地球高峰會,官方化身的NGO代表團致力於拓展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但遺憾的是,卻忽略了環境議題才是這次會議的主軸,政府的責任則是如何落實對環境友善的政策。由民間環保社運團體組成的TANGO,嘗試藉此機會積極進行串聯與交流,但礙於人力、時間與經費的窘迫,以及國際事務經驗的不足,造成互動的深度與廣度大打折扣。於是,可能的結果是,彼此都只是累積了參與國際盛事的經驗,卻對於解決問題、改善環境無所助益。 NGO與政府間矛盾複雜的關係 這種現象或許可以說是國內NGO與政府之間矛盾複雜的關係的延續,政府與NGO之間,在表面上似乎是走向合作,因為有越來越多NGO承接政府的計畫案,在體制內推動革新與改變,但是政府部門往往將之視為對NGO的收編方法,或者是主僱關係,顯見政府與NGO之間的合作之路,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修補。 但另一方面,無可諱言的,近年來NGO的社會影響力隨著政治社會情勢的變遷而日益降低,導致來自民間的資源日少,對政府的依賴日深,結果也使得台灣社會批判的力量越來越小,防止政府腐化的能力越來越低。 有人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同樣的,國際是國內的反映,官方版與民間版NGO的窘迫,使台灣即使走出去,也似乎無法走出自陷的困境。 (本文原刊載於2002.9.2聯合報民意論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