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非約翰尼斯堡世界環境高峰會之行-會員聯誼隨感 作者:盧道杰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九月中旬的週六下午,協會舉辦了今年的第一次會員聯誼。由鄭百評、黃子晏與李永展老師跟我們分享參加日前才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約堡)舉行的第二次世界環境高峰會(World Summ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SSD)的一些所見所聞。此次約堡之行的主題裡,由現場提出的問題、看到的幻燈片與動景,我倒是有些心得,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道路工程的興建 百評以一位媒體工作者的角色,鏡頭取景於約堡的大街小巷與點滴,讓與會者對約堡與南非有一些概念。她描述著南非的道路系統非常完整,密度居世界第三,甚至比台灣常引以為先進標準的美國還高。道路興建十分紮實,先大石、小石頭、細沙,最後才舖上瀝青柏油,耐用年限很長。對此百評感嘆國內的道路工程實在有許多改進的空間。另外她提到,南非人口與台灣差不多,但垃圾量卻是台灣的20分之一;這代表兩層意義,一是得思考為什麼會有這麼大量的垃圾;另外,南非大多數人口其所得均在聯合國的最低生活標準以下,其消費與垃圾生產量當然遠低於已臻工業國家的我們。 李永展老師後來在生態城市的議題上也說到,南非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黑人絕大多數根本買不起汽車,甚至坐不起公車,步行與腳踏車是其倚賴甚深的交通工具。這些斷斷續續的訊息讓我不禁聯想,需長期投資建造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所為何來? 環境議題的層面 有位朋友,當場對世界環境高峰會以消滅貧窮為主要議題提出質疑,認為這與其長久以來對環境運動與環境議題的認知相左,認為高峰會的舉辦有迎合風潮,製造話題,以大型集會招攬遊客觀光客之嫌,反倒對環境的永續功能不大。我想世人皆謂1992年第一次環境高峰會成果非凡,發表「里約宣言」,制訂多項劃時代的國際公約,更呼籲在地社群與少數族群參與環境永續計畫的重要性。反觀這次世界環境高峰會爭爭吵吵,多在社會與財務議題上打轉,好似成了趕集的大雜燴,實在令人失望。 環境議題其實深入社會包羅萬象,斷無可能僅由科技、或單純討論環境主題就可解決。因為,環境永續工作的進展已進入生活層面的討論,除必須面對貧富的差距、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市場製造與消費、就業、教育與醫療的問題,更需要考量國內與國際政治的因素。 美國為刺激其經濟景氣,或者深一層說為選舉的勝選,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當能瞭解縱使是在所謂民主自由的典範的已開發國家皆可能有這番思考時,對於深深依賴自然資源的開採與出口來謀溫飽的開發中國家,為創造國家發展的空間對環境與保育國際承諾的保留,自有其正當性存在。國家層次如此,個人行為更是如此。當以都市中產階級為主的環保人士倡議國家公園的設立,在地以採集自然資源為生的社群為保衛其生存權,揭竿而起的情緒非常容易點燃。 結 語 綜觀此次我國參與世界環境高峰會的狀況,葉俊榮政務委員在日前的記者會中公開誇讚其成果豐碩,個人也覺得有多一點人參與這樣的世界盛會,多一點其他的觀點,多一點資訊的管道,對位於國際社會邊緣的我們來講,都是一件相當好的事情。但對於官方對國外保育團體一出手就是好幾萬美金,對國內保育團體的補助卻常是車水杯薪,難免會招致一些批評。 編按:此次本會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參與「世界環境高峰會」的人員為理事黃子晏先生、李永展老師,以及編輯部主任鄭百評小姐。當然,此次協會得以前往南非參與盛會,得感謝中原大學李河清教授贊助本會參與南非地球高峰會之採訪經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