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多樣性-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現況]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堅強後盾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過去10年來,政府開始正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育之重要性,大力推動「生態工法」、「生態旅遊」等事務,希望能減少開發利用對台灣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然而,由於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上觀念的落後,使我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一直停留在對動植物的保育,與促進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及增進人類福祉無關,這使得各項政策及保育事務的推動困難重重。負責全國保育事務的農委會曾經指出,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障礙,最主要在於「國家設定發展目標時低估了生物資源的價值」、「需要健全、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法規、制度」、「各級保育權責機構缺乏人事經費和組織力量以展開工作」、「對本土物種和生態系欠缺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科學研究工作亟需要展開和改進」、「現有自然保護區域的管理工作亟待加強,管理人員急需培訓」、「自然保護區域系統網路有待建立」、「自然保護區域的類別需要進一步評估及改善」等等。以上種種不可能單靠政策或管理手段就完成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標,必須要加上科學研究的輔助,才得以周全。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機構需要尋求學術機構支援,提供政策建言、培育後進研究人員。因此行政院於2001年通過「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要求各政府部門根據方案內容執行,其中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於2002年設立「生物多樣性學門」。學界則相繼成立生物多樣性相關系所及研究中心,如:中山大學多樣性科學研究中心、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生命科學院生態研究所、成大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多樣性組、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及生態系等,進行生物多樣性或生物資源研究。 以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來說,主要目的在研究、教學、服務及合作。其中研究目的的進行方向,除了過去傳統的生物資源編目及調查外,另外加強對族群與生態系、對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各項相關事務以及對文化及社會與生物多樣性關係等方面的研究。教學上則是以規劃整合各種生物多樣性相關課程及學程,培育國內外生物多樣性研究人才為目標。並嘗試整合國內生物多樣性資訊,協調與各生物多樣性行政實務單位合作,且進行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推廣,以達到服務與合作的目的。 雖然學界中各大學院校相繼設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相關系所,但缺乏領導之下,群龍無首仍舊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從1998年起,位居國內學術界龍頭地位的中央研究院,即開始推動生命科學相關各所的整合計畫,並於2004年正式規劃成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除了有與各大學院校生物多樣性中心相同的研究任務外,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還希望能擔負起指導與協調的任務,並更加積極的提供政府諮詢及建言,作為學術界與政府單位間的橋樑。 生物多樣性研究是近幾年生物學研究中較被忽視的一部分,研究資源取得困難,常常限制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成果。政府的政策制定缺乏科學研究輔助,則事倍功半,甚至與希望的目標背道而馳。若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是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的重要基石,那麼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就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堅強後盾。學界與政府的合作,會是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契機。希望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加入,能使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運作更加完整。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