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與人和解、與自然共生──維持原住民棲地保育與生物多樣性

作者: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國家公園保護誰?

  1998年民間保育團體發起搶救棲蘭山檜木森林運動,並呼籲籌設馬告國家公園。過程中引發了原住民棲地保育以及國家公園保育政策之間的爭議,原住民以山林守護神論述發出共管自治的呼聲。本文希望藉由討論國家公園背後保育價值觀的轉變,來說明原住民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緊密的關係。

  要瞭解台灣國家公園的體系與價值觀前,必須先瞭解全球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公園」說起,其精神在於「排除人類影響」,此主旨後來為台灣1972年公佈的國家公園法所接受。事實上,不同國家政策與立法的背後,存在著不同價值觀,有著每個國家歷經了長遠且複雜的歷史變化而發展出的社會脈絡。十九世紀末美國西部逐步開發與工業化,當時的社會知識精英呼籲社會正視「自然奇觀」被毫無節制地利用或甚至破壞的事實,展開一連串社會運動促成美國國家公園的發軔。當時,並沒有考慮到原住民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緊密的關係。

  這導致美國國家公園喪失了透過原住民智慧瞭解生態的機會,以黃石公園來說,原住民的環境價值體系與早期生態保育的價值早是密不可分。1872年黃石公園成立之際,美國軍隊差不多已將國家公園境內的原住民滅族或遷走。然而,二十年前,黃石公園發生一場百年森林大火,這是自然演替中百年能量不斷累積的結果;原來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族為順應環境發展,便會週期性地會點燃一次小火,清潔生態棲地,為他們狩獵地的野生動植物創造生機,但這些活動卻因國家公園成立而停止。

  在台灣,國家公園原則上以土地分區管制方式來處理境內現有住民,並避免將現有集居劃入邊界內,但是分區的利用管制原則仍會影響住民(包括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國家公園禁止傳統性狩獵動物活動。然而,狩獵卻也是棲地循環嬗遞的一部份。

原住民與棲地多樣性

  「玉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方案為我們提供了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互利共生的可能性。藉重布農族對境內山區環境瞭解和體能專長,發現原住民對維護棲地多樣性的貢獻。管理處成立之後,即進用多名原住民作為巡山人員,維護登山安全和環境清潔環境。1990年起增加保育巡查員,目的在於協助各項資源巡查環境監測,以及協助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管理處於2000年訓練原住民生態嚮導,將來可擔任園區生態巡查志工工作。

  在生物多樣性重要性不斷被討論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忽略生物多樣性所包含的文化多樣性保育層次,尤其是對原住民部落社會生活保育的部份,在過去也被忽略。事實上,原住民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不只展現在自然保育,也在文化價值觀、審美觀、藝術的呈現上,提供我們多元視角。例如布農族長期健行於山林,在此生活方式下,布農族人的健康黝黑、男性渾圓的小腿肚以及女性善於家事的健壯身軀,是族群眼中力與美的結合,打破了目前認定高、瘦、白才是美;而原住民的編織藝術的成果也使台灣站上國際舞台。而近幾年來興起的生態旅遊、部落學校、部落遊學的風潮,更是繼單一的部落體驗觀光模式後,進一步向原住民學習環境倫理與山林相處之道。

  瞭解原住民與自然環境長期相處所累積的山林知識,不但可發展為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策略。同時,尊重原住民對於土地與自然山林的詮釋,不但可令我們重新發現棲地的自然規律,更是不同族群間和解共生的開始。(2005-09-08)

何謂部落遊學?

  相較於走馬看花的觀光客,部落遊學期待旅行者能拋開既定成見,親身經歷部落的生活。首先,旅行者必須規劃出一段較長的時間,從五天、一周到一個月不等,才能進入部落實習當一位族人。因此,例如每天的食物就不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而是參與狩獵、採集或收割,也動手處理食物與烹煮。另外,由族人傳授對山林的知識也是部落遊學重點,透過對原住民智慧的重新發現,轉換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