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多樣性] 城市漫步──看台北植物園的生態水池 文字•攝影:張文樺 漫步在台北植物園的植物世界裡,可以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樹種,依著它們的特性分類劃成蕨類植物區、裸子植物區等,細地分科規劃為殼斗科、樟科、木蘭科等區域,將這些豐富的低海拔外來及本土植物,有系統的分區介紹,也呈現出植物的不同風貌及多樣性。 追溯歷史至日據初期,台北植物園曾是栽育行道樹及庭園樹苗的苗圃,供應樹種給學校、公單位以及道路的使用,而今隸屬林業試驗所的台北植物園不僅於學術研究的貢獻,也成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之ㄧ。 對於研究者來說,這裡植物的多樣性是一大寶庫;對一般人來說,透過解說牌可以瞭解植物的名稱、產地以及特徵,為了讓這些植物更貼近民眾,台北植物園將這些大量資料,規劃成趣味性的主題區,例如十二生肖植物區,便是將俗名或普通名與十二生肖動物有關的植物規劃在一起,在一隻大狗立牌週邊有狗肝菜、狗娃花、咬人狗等植物。其他還有文學植物、佛經植物、民俗植物等主題區,不只呈現植物的生物多樣性,更表現出植物與生活、宗教、文化風俗、文學等人類活動的密切關係。 此外,深度的環境教育則展現在今(2005)年初規劃完成的生態水池,不同於單純物種的展示,也不是以植物特性、主題的分類展示,而是以植物的生長環境出發,再納入適應生長環境的水生植物;生態水池規劃成草澤溼地、湖泊末期溼地及溪流區。草澤溼地呈現台灣北部桃竹苗常見的溼地景象,在草澤溼地及湖泊末期溼地之間的小溪溝也是田野鄉間常見的溼地類型。希望民眾透過生態水池認識不同濕地類型,以及依照不同濕地、演替環境提供水位消長等條件下植物所展現適應的本能,例如在草澤溼地受季節性消長的影響,不分區域會在枯水期露出水面,進而刺激挺水型水生植物,依其生物週期完成開花結果的重責大任。 在呈現台灣北部常見的溼地景象外,在規劃生態水池還有許多考量因素,擁有水生植物研究背景、林業試驗所森林生物組助理研究員暨台北植物園管理員的高瑞卿細心地解釋,新的生態水池也考量了原有環境條件,台北植物園地處低漥的環境,約七分之一原來即是沼澤濕地;而生態水池區本是蕨類植物區及成語植物區邊緣的兩處水池,在成語植物區邊緣的水池有別一般蓄光量大的溼地環境,周圍存有一些樹木類似逐漸演替成陸域化環境的湖泊末期溼地。 不同於休閒娛樂取向的公園,植物園擁有學術研究的資源與人才,可以進行植物生長環境的研究、長期觀察以及物種的鑑別與種源紀錄。而植物園生態水池的規劃也基於這樣的條件,遵循草澤溼地、湖泊末期溼地及溪流區所提供的生長環境來蒐集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而物種的鑑別與種源紀錄更提供台北植物園的生態水池區作為區外保育的重要功用。 相較於天然的溼地,植物園區內的生態水池規模雖小,但在天然溼地環境在天災、交通開發、都市規劃、水泥化的環境等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下逐漸減少之際,植物園的生態水池讓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都市人有機會漫步在草澤溼地、湖泊末期溼地及溪流區,除了欣賞溼地的田野風光以及濕地提供的生物多樣性,也作為最親近都市人的休閒與教育空間。(2005-10-10)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