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生態城市案例介紹──「第三世界」的生活之道

作者:張文樺

當這個城市致力於改善生活品質為其目標,當這個城市尊重居住其中的市民,當這個城市尊重環境,當這個城市為下個世代做好準備,市民將共同分擔這個目標的責任,這也是實現共同夢想的唯一途徑。─────傑米.雷勒(Jaime Lerner)

庫里奇巴城市鳥瞰(圖片來源:巴西旅遊網)  城市因為提供就業機會、資訊交流、交通可及性等條件,吸引了人潮集中居住,然而,卻也面臨人口快速成長、交通、治安與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於是,人們回填了河川成道路、一片片沼澤濕地成為建築基地、道路開過綠帶,交通擁擠伴隨排放大量廢氣、生活污水與垃圾等產生,然而,城市本身所產生廢棄物卻無法自行消化,因此諸如焚化爐、垃圾掩埋場等鄰避設施便在城市邊緣地帶設置。都市日漸走向無法與自然環境取得平衡的危機處境。

  當城市造成生態環境的極大負荷時,我們並非將人類排除在環境生態之外,而是思考如何順應環境生態,創造以人為本的城市──同時滿足人的生活需求,也能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這便是生態城市的思考起始。

  今(2005)年9月應邀訪台的巴西庫里奇巴(Curitiba)前市長傑米.雷勒(Jaime Lerner)指出:「The city is not a problem, the city is a solution(都市不是問題,都市就是解決本身!)」一語道破傑米.雷勒的治理思維。儘管各國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定義紛雜,但不外乎都強調了人與自然共生互利。庫里奇巴市被譽為「世界上最創新的城市」,整合了城市社會族群的性格、城市社會脈絡,以及實質環境條件一併納入城市的規劃,儼然成為永續的生態城市範例。

河岸公園提供休憩場所,也作為洪水的緩衝地帶(圖片來源:巴西旅遊網)  庫里奇巴所實施的改善規劃,包括公車捷運化、綠色交換機制處理廢棄物、收購土地創造綠帶、舊公車與建築再利用、河岸週邊的土地規劃等。皆非龐大經費投入的結果,況且第三世界國家的公部門資源非常有限,因此以團隊「庫里奇巴都市規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Research and Urban Planning of Curitiba,簡稱IPPUC)」為核心,挑選創新、適應自然、具遠見的策略,來解決城市所面臨的困境。

  例如在傑米.雷勒第一次擔任庫里奇巴市長之際,水災問題已非常嚴重,若以工程防洪來解決表面浮現的問題,光是花費就達數百萬美元,於是IPPUC團隊讓河岸轉型為河濱公園,作為洪水的緩衝地帶。

  當城市塞車等交通問題已迫在眉睫,大部分首長大多以建造龐大捷運系統來因應,IPPUC團隊考量捷運系統投入的成本與時間,設計出與公車高度相當的透明玻璃管狀車站,方便乘客上下車。同時,進站的購票、出入動線、無障礙通道的規劃,盡量體貼乘客;而比一般車身長三倍的公車、每分鐘一班,其載客量與效率並不比捷運低,而這樣的設計還可節省耗油約42%。

透明玻璃管狀巴士站,進車站購票、出入動線都經過規劃設計(圖片來源:庫里奇巴市政府)  當新型公車產生後,舊型公車車體被利用為行動圖書館、育兒中心或是公車餐廳,一方面作為懷舊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當資源不斷地回收、再利用,垃圾問題也可減少許多。

  令許多城市困擾不已的廢棄物處理問題,由庫里奇巴市資助「垃圾採購專案」、以綠色交換的機制來解決。貧民住宅區的小巷由於沒有鋪設柏油路面,收送垃圾的卡車都無法進入,連經常性垃圾清運工作都無法達成。因此,庫里奇巴市便透過小型卡車,停在該市一百多個政府公地上的定點上,回收時間一到,附近市民便拿出一袋袋的垃圾來交換食物:例如六十公斤垃圾可得到六十張兌換卷,其足夠換取全家一個月食品(也可兌換公共汽車票、學校用的練習簿,或是聖誕節的玩具)。而兩公斤可回收利用物質,可換得一公斤食品(註)。而大多數的食品,則是政府向農民購買生產過剩的農產品而來。此舉一方面解決廢棄物問題;另一方面也改善低收入戶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善用了過剩的農產品。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李永展認為,雖然前市長傑米.雷勒謙虛地說巴西庫里奇巴市屬於發展中的國家,但庫里奇巴市在土地利用、交通規劃以及社區參與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在台灣,我們稱之為「永續城市」,根基於「生態要保育、生活要富裕、生產要效率」的精神,若能透過社區參與,例如社區規劃師、社區大學、社區產業、六星計畫等四點社區面由下向上的實踐,台灣也可打造永續的城市。

巴士與車站高度相當,方便乘客上下車(圖片來源:庫里奇巴市政府)  相較於歐美國家城市,我們對於第三世界的想像,正如電影《中央車站》畫面裡的吵雜、擁擠與炎熱。但是,庫里奇巴市所以值得我們借鏡,正是由於在國家資源短缺之下,其團隊仍可借重創意進行小而美、小而省的公共建設來解決核心問題。相對於台灣目前動輒以昂貴的大型BOT案來支應,進而衍生種種問題,我們是應該有所喟嘆!未來的城市將面臨更多挑戰,如何建構真正適切人居的空間,除了用心計較與創意經營,更需要我們嚴肅地回應整個生態對我們提出的詰問。(2005-10-17)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