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定存大自然的理念實踐──阿里磅生態農場

作者:朱惟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在台北縣石門鄉的一處優美谷地,坐落著阿里磅生態農場。緩步穿越墨綠林蔭後,我們一路來到阿里磅溪,沁涼溪水與滿眼綠意霎時一新都會人灰茫的眼眸與心情;想來,現在要能親見一處沒有水泥、未經生態工法整治、可以一路自在歡唱的自然野溪,竟已是一種奢侈了呢。一旁,農場的負責人王德昌正親切的為一群蝶會的志工解說員導覽附近的生態。

  「除了溪流生態系,這裡還錯落著溼地生態系、草原生態系、池塘生態系及森林生態系等。」王德昌說,因為鮮少人為干擾、經長期休養生息的自然演替後,此地孕育了高歧異度的生物相;單是近幾年的物種調查中,已記錄有100多種蝴蝶、50多種蜻蜓、19種蛙類等,其中不乏台灣特有種與保育類動物,赫赫有名的台北赤蛙也在榜上。因為阿里磅生態農場在規劃設立初期,不僅保留原有的溼地環境,還特別營造各種水生植物供蛙類棲息覓食;因此,不過一年的時間,珍貴的台北赤蛙就從偶然可見增加到上百隻,儼然一處青蛙的天堂。

  此處環境的自然、原始與多樣性,固然教人驚艷;背後動員眾人力量以保護荒野的意志,一樣讓人驚嘆。

合力定存大自然

  「我們這一代人還保有農村中成長的美好童年記憶,對我來說,那是極為珍貴而美妙的經驗。」看著自然環境不斷消逝,時值壯年的王德昌相當感慨:「現在小朋友可以親近自然的機會已經比我們以前少得多了。」他與一群朋友因此積極構想,「與其為子孫積存財富,還不如為他們留下美好的自然。」這就是定存大自然的最初緣起。

  時值1997年,「當時經濟發展蓬勃,大家經濟條件還算不錯。」王德昌回憶當時構思號召1000個家庭,以每個家庭出資20萬的集資方式,共同買下並護住一塊荒地。原計劃其中4成用於購地,另6成當作基金及相關軟、硬體建設費用。這個理念陸續有近60個家庭響應,後來遇到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一度停擺;因為距離買地目標尚遠,王德昌相當感念其中幾位朋友率先擔負起高比例的金額,這才先護住了這片十甲地的好環境,但王德昌仍然強調:「回歸國民環境信託的精神,未來還是會努力朝最初的目標加以調整。」

低度開發的經營哲學

  「為保存這裡原有的優美地貌與生態資源,我們以融合自然、低度開發為規劃原則。」王德昌因為是主要的發起人,自然擔負起後續的經營管理工作。他表示,這裡原是規劃為賞梅環境的中正梅園,初期栽種了上千棵的梅樹,約占地3甲,另外的7甲地,原來就很原始。梅樹區後來因為地理區位及環境氣候的不適應,還沒開放參觀就因僅存1、200棵而荒廢了;自然被五節芒、白匏子、野桐、山黃麻等在地植物所取代。

  「我們接手後,在既有規劃的步道路線外,不再繼續增加新的路徑。如果以步道及步道兩側各兩公尺的範圍劃定為生態可能受干擾區域,目前僅占園區的十分之一,其餘的十分之九就維持原始的自然狀態。」王德昌強調,雖然期許這裡同步提供教育功能,還是應當盡量交由自然演替接手;因此除了進行步道兩旁的人工割草作業,或在部分區域栽種果樹、蜜源植物以吸引各類甲蟲與蜂蝶等昆蟲外,並不需要額外再多做什麼。經營重心反而可以放在如何提供一個可賞、可學、可玩、可愛的解說教育與活動規劃上。

  從2003年開始對外開放以來,因為堅持採行每天150人的總量管制措施,同時在時間與空間上以分隊帶開的方式彼此錯開,王德昌說,每個人都可享有不受干擾、親觸自然的機會。也因為理念上的契合,包括蝶會、鳥會、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荒野等民間保育團體常常到此培訓解說員或舉辦相關活動。

自然中靜靜安睡

  「到處都可以有1000個家庭。」王德昌非常希望「定存大自然」的想法可以獲得更大的迴響。在阿里磅生態農場,每一個響應的家庭,也就相當認養一棵家族的希望樹,可以是未來塵歸塵、土歸土時相互守護著的一畝心靈之田。就如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誠心的祝禱:「謝世之後,請將我葬在大樹底下。讓我變成它的一枝新芽。我要隨地球上最長壽的生物,共同見證生命及歷史。選一棵屹立之木,做為家族世世代代的紀念樹,我們是永不分離的家人。」(2005-11-10)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