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讓山林成為一所學校

作者: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山林的美吸引許多人造訪,獨特的地形多少限制了開發,保存了許多原始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但是,遊客不經意便容易破壞這樣的環境。(淡江登山社/圖片來源)  台灣獨特的地形多少限制了開發,因此保存了許多原始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同時吸引許多人造訪,隨著熱門路線的開發與普及化、週休二日制度與觀光旅遊的風氣、國家步道的規劃、社會團體的推廣等種種因素,登山活動蔚為興盛,當親近山林的遊客若沒有自覺,便會造成對於環境的衝擊,尤其是熱點景點承載量大時,諸如步道的土壤侵蝕流失、營地植被裸露、排遺垃圾散落四處,一些美麗的高山湖泊,也可能因為遊客不經意而受到污染。

  透過遊客總量管制、入山證與入園證申請制度進行管理,以及國家公園巡山員、保育巡查員制度維護登山安全環境、清潔環境和環境監測,但是遊客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防不勝防,唯有靠遊客的自律與作為,才能積極的與大自然合利共生。

環境教育──「不留下痕跡」

生態登山不僅是生態的登山,而是從關心周遭的環境與動植物、人文史蹟開始,顧及生態環境的負荷、登山安全以及其他登山者的權利等,更是深入土地倫理與生態智慧。(淡江登山社/圖片來源)  過去國家公園或保護區的精神在於「排除人類影響」,但是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早先與自然環境之間緊密不可分,而今遠離自然生活的人,需要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的相處過去是生活模式,現在需要的是學習與教育。

  早先美國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提出「Leave No Trace」(不留下痕跡)的教育課程,希望遊客在親近自然環境時可以將活動的衝擊降至最小。在美國非營利團體「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OLS,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的號召下,成立「LNT. Inc」非營利組織,透過組織與專職人員讓教育推廣更有效率。

顧及其他使用山屋的遊客,維護整潔的環境是一環。(淡江登山社/圖片來源)  「『Leave No Trace』是一套比較容易遵循的準則」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理事長連志展表示,雖然是簡單的七項原則,但美國對於登山活動對於環境造成的影響,其背後是有許多科學驗證所支持。例如「適當的處理垃圾」原則,以高山的氣候自然分解速度慢,再加上環境承載量的限度,甚至要將排遺一併與垃圾帶下山,另外一種方式要在距離水源、營地或者步道至少60公尺以上的距離,挖出一個20公分深的洞來進行,事後並加以掩埋,並偽裝、恢復成原來模樣(註)

  在台灣,生態登山的觀念也逐漸受到重視,透過課程的傳遞,也透過實際的登山實踐。登山應該要有內涵,這樣的內涵很抽象必須要有具體的實踐去表現,但是連志展也強調,「Leave No Trace」只是比較容易實踐的方式,內涵可以繼續延伸下去。

生態登山不僅是生態的登山

  生態登山不僅是生態的登山,「Leave No Trace」是生態登山最基本與具體可以實踐的準則,但是生態登山的精神非常廣,一直延伸到關心周遭的環境與生物、人文史蹟,以及其他登山者的權利,甚至讓登山活動污名化--登山安全的議題都是屬於生態登山的一部分,從熟悉登山基本的素養,登山路線、糧食與裝備的規劃、隊伍成員的體能行前訓練,地圖方位研判、登山醫學與急救以及應變能力的訓練,都可以降低登山發生危險的可能,也降低山難搜救的社會成本。

瞭解不同植物擁有特性,更進而運用到生活的各種層面,這樣的環境觀是生態智慧,更是尊重生物多樣性。(生態關懷者協會/圖片來源)  更是深入土地倫理與生態智慧,顧及生態環境的負荷、登山安全以及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而台灣原住民族與台灣土地關係淵源深厚,尤其世居山區原住民,便成為所要學習的生態智慧。

  原住民族對於環境的詮釋,顯示了人與土地情感、關係的聯繫,例如瞭解不同植物擁有特性,更進而運用到生活的各種層面,野菜以食用、苧麻以編織,莖幹直而長的楓香可作為屋樑、台灣赤楊材質輕且容易劈開可作為屋牆用材。原住民族的環境觀尊重生物多樣性,而過去就地取材的生活模式,即順應環境適切取材、農耕或狩獵,成為棲地循環嬗遞的一部份。

讓山林成為一所學校

  「打從一開始就知道不只是登山了」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理事長連志展神情堅毅地說,常常去爬山不只為了玩樂,因為準備與規劃行程需要花費許多心力,以及長天數爬山的過程,都是很辛苦的,但是山上的探索比起課堂的東西有趣多了!連志展說道,一開始都會想去不同的路線,爬山久了,慢慢思考的是建立與山與環境的關係。當開始注意週遭的人、週遭的環境時,會發現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了!(2005-11-17)

註:詳見Leave No Trace官方網站或是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網站

【延伸閱讀】
Leave No Trace官方網站
重新看見登山鞋腳下的世界-生態登山在台灣的理論與實踐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