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與自然和好──山水工程的新生態思維(下)

作者:朱惟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早期許多標榜生態工法的溪流案例,雖已考量改採當地石頭進行整治,但往往因為施工中縮減了河寬或將河流深度變得均一化,反而出現「生態工法不生態」的狀況。另外早期的護岸及固床工還是大量使用「先抹上一層水泥,再貼上石頭」的施工方式,雖然改善了視覺美質,在生態意義上卻幾乎繳了白卷,這些做法與生態工法的精神其實相去甚遠。

  水泥用量最小化(僅在其中一小段水流衝擊力大的急轉彎處,施以少量水泥)、提供多樣化的微棲地環境,以及在施工的前、中、後期進行生態調查(可回饋後續工程改善參考)等,是我們在后番子坑溪案例中所看到的進步軌跡。但若能在施工前進行先行試驗(可相對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及生態目的),施工時避開生態敏感季節與生態敏感區位(此為施工前進行生態調查的積極意義),以及在施工過程降低對水體生態的劇烈擾動等,則是未來可再努力的空間。關於後者,西勢溪案例提示了另一種在生態上用心的可能。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位於金山鄉西勢溪上游旁,在2000年象神颱風時,因坡陡流急,兇猛的水勢造成了道路崩塌、溪床下切達2、3公尺深,也釀成下游房舍的嚴重災情。為了更貼近生態考量,法鼓山決定自行出資整治,負責施工的民間藝師謝福盛說,「師父當時有特別交代,盡量不要將溪水弄濁。」他因此採取逐段及左右岸輪流施工方式,利用土堤或石頭排成的臨時引水道,讓水中魚蝦可順著水勢從另一岸游往下游河段,而不會被施工中渾濁的砂泥窒息了呼吸。也因此,謝福盛說:「不到一年的時間,魚群甚至恢復地比施工前更多,較大尾的還有10、20公分長。」順著他的手指方向,除了苦花、溪哥等魚群就穿梭悠遊於石群間,在溪石固床工的後頭,我還看到了兩隻毛蟹正歇息其間。不過謝福盛也表示,因為這種施工方式作業時間較長,公家單位或包商通常為了省錢或趕時間,未必願意採行。

  雖然生態工法較傳統水泥工法,更能符合我們對於兼顧安全與生態的期望,但回歸原點,「生態工法」的重要精神還應符合「盡量避免工程發生的可能」,包括生態工法的整治工程。

  「千萬不可躁進,否則反而戕害了才剛起步的生態工法。」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陳賜賢這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他去年在基隆河的上游八連溪發現,「那裡河面相當寬闊、自然,完全看不出整治的必要性,卻也開始大興土木,在河岸邊堆滿了石籠。」像這類「打著生態工法旗幟」的工程,相當容易「魚目混珠」大行其道,反而大大斲傷了已經極為罕見的自然環境與生態工法的初衷。

  生態「工法」的考量其實是比較後段的事,「減少開發、避開環境敏感區位、營造當地物種所需的微棲地環境、提出施工過程降低當地生態衝擊的保護對策(例如避開產卵季節;施工時先暫時遷移物種,完工後再遷回)等,往往更重要。」工程師邱銘源說,這些都需要長期的環境調查做後盾。陳賜賢也表示,生態工法「成功」與否,不宜只從使用材質或有無損毀上著眼,「應當要看看,當地的生態系到底回來了嗎?」

  從理念到實踐,我們還正學步中,國外生態工法的發展也是歷經了數十年後才逐步更趨於成熟,正因為各地環境因子皆多變複雜而又不盡相同,「師法自然」的生態工法並無任何既定公式可直接加以套用,也因此,我們其實需要以更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從錯誤中學習」正是我們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更具生態考量同時兼顧安全性的施工方式,才有機會逐漸生根台灣的土壤。(2005-11-28)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