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保共識網路論壇] 環保共識會議回顧(一)凝聚共識的第一步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一提到「環保」,大家似乎想當然爾地理解這個目前社會主流最常使用的詞彙,但每個人對「環保」的認知是一樣的嗎?「環保」是一場香氛精油的按摩?一道有機的蔬果大餐?一瓶會幫你做體內環保的優酪乳?較昂貴的商品消費?還是垃圾分類與回收?環保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呈現著分歧面向,究竟何種作為可以真正達到對環境的保護?人們對心目中理想的「環境」其認知又是如何多元? 為了社會上多元歧異的「環保」理念,提供一個交流、溝通、整合的契機,行政院環保署舉辦首次的全國性環保共識會議,藉由與民眾生活權益切身相關的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環境公平正義及環境資訊公開的介紹與討論,讓民眾更深入理解相關環境政策內容,並提出一己的寶貴意見、創新點子或在地經驗,為過往國家政策偏向公部門與學者專家決議的傾向,注入一股新的氣息,更強調與當地居民切身相關,整體而多元的考量;藉由「環保共識會議」的討論使個人的行動團結成公民社會力量,由下而上提供與形成更適切的政策。 歷經一個月連續四場的「環保共識會議」,13位共識會議成員相當肯定環保共識會議,此一由下而上的民主表達方式,從中體認其可培養全國人民具有共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而對於環保理念及知識體系的認識,更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並各自期許落實於家庭生活與工作場域的實踐行動。 「環保共識會議」全記錄 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涵蓋不同年齡層、職業別、以及一顆顆開放心靈的13位共識會議成員,於民國93年10月17日熱絡展開「環保共識會議」。全國首場環保共識會議所探討主題即是於環保共識論壇獲得最多民眾迴響的「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之議題,與會成員將以一個月的時間,分別進行四場會議來探討水污費、碳稅、掩埋稅、及雙重紅利等議題。 第一場前置會議係彙整污染者付費、環境稅、國家財物稅收、雙重紅利、政策工具等議題資料,並邀請環保團體與學者專家進行共識會議的相關資料說明,再與小組成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提供更深入的認知與瞭解,同時進行議事規則討論與發言人的遴選。緊接著連著三場共識會議即進行與此議題有關的立法行政生態、環保署的政治位階、目前產業界的景況、稅制設計的精神等重要領域的探討並進行認識與釐清,最後在理解不同面向的發展歷程後,共識會議成員整合出更符合社會現況、公平正義的共識報告,希望可以進一步為台灣人民的生活素質的提升,帶來一道希望的曙光。 全程參與連續四場環保共識會議的13位成員,在年齡方面,從20歲到71歲;性別方面,男士7位,女士6位;職業方面,包含家庭主婦、醫師、會計師、護理長、地政士、學生、勞工、貿易商、社區人士、保全人員等;居住分布方面,包括台灣各地10縣市的居民。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張祖恩對於環保共識會議懷有相當高的期許,他表示環境保護其實與全民息息相關,目前舉行的環保共識會議可以針對具爭議性的環境政策,讓來自全國各地與不同領域的人們,尤其是權利關係人提供更多元、異質意見的徵詢。一方面環保署需要民眾的共識作為環境政策實施的依歸,同時也期望達到資訊公開,全民參與的目的。 凝聚環保共識第一步 10月17日舉行的環保共識會議的前置會議,邀請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政大財稅系教授朱澤民、台經院研究四所所長周嫦娥與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謝和霖分別就污染者付費、國家財物收支與環境稅(費)、雙重紅利、與污染者付費的其他政策工具等專業議題,為共識會議成員進行講解。 蕭代基認為講解者在環保共識會議中扮演提供充分完整資訊的中介角色,必須提供民眾充分的訊息,與有效的參考數據,尤其正反面的意見與資訊都要均衡的提出,以作為民眾討論議題的依據。如蕭代基於講解污染者付費觀念時,即是先從環境管理的角度來讓會議成員理解制定環境相關稅收的意義,即達到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讓共識會議成員可以從更寬廣的面向來了解議題。 謝和霖是講解者中唯一的環保團體代表,所以他也清楚地指出目前的環保問題,並介紹其他解決廢棄物的政策工具。但他認為由於參與會議的成員並非專家學者,在面對涉入難度與複雜度皆高的環保共識會議議題時,需要提供更多的相關資訊,也需要更多時間來讓會議成員在審慎考量國內的政經景況之後,再進一步理解與思索講解者所提供的資訊。 一整天密集的四堂課程講解之後,四位講解者普遍同意相關議題的資料難度偏高,非相關背景的民眾,要理解並消化這些專業的知識,如稅制設計與執行、污染費稅內容、政經結構、相關制度等資訊皆需會議成員花費更多心力努力吸收。朱澤民對此則持較為樂觀的看法,他表示幸好環保共識會議長達一個月,可以讓會議成員有較寬裕的時間閱讀大量資料,不過他也建議,在前置會議之前如可先寄出資料讓成員們先行閱讀,將會更有幫助。周嫦娥認同民眾參與共識會議的態度都相當積極與熱心,且掌握議題的能力也都相當清晰。她期許會議成員可以提供有別於理論理念的實務面向意見,對政策可行性的部份也能提出較理想的結論。 減少環境污染的解套密碼 10月24日全國首次環保共識會議的第一場正式會議,與會成員即針對「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之水污費與掩埋稅兩項議題,與多位政府官員、環保團體、學者專家等代表不同意見與權益的人士,進行一連串的對談溝通。 「水污費應否擴充?」之議題分別邀請環保署水質保護處技正馬念和、台大環工所教授楊萬發、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工作室江翠娥針等人提出水污費相關法規、徵收緣起、整治費用、水權費、資訊公開等想法與意見。而「掩埋稅應否開徵?」的與談中,則邀請環保署代表廢管處三科科長施純傑、工程處副處長蔡惠民、督察總隊陳宏益等人,學界代表則有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助理教授錢玉蘭,與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耀輝,以及看守台灣研究員謝和霖,北投焚化廠居民代表總召王培英等人出席參與對談。 10月31日展開的第二場環保共識正式會議,則針對「如何推動雙重紅利?」之議題,邀請環保署統計室謝美秀、政大財稅系教授朱澤民、台經院研究四所所長周嫦娥、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耀輝、立法院永續會執行秘書蘇俊賓等人,提出環境污染防治的行政與預算的配置、稅制的不合理現況、立法院與全民共識的落差等政治面向的探討。另「碳稅如何開徵?」與「環境污染防制費應否擴充?」的議題,則邀請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葉芳露、台北大學教授楊子菡,以及產業界代表如鋼鐵公會劉博士、造紙公會李經理、台電代表趙先生、水泥公會陳先生、電機電子公會曾小姐等人,共同針對京都議定書的決議、當前台灣的產業現況與衝擊,進行更深入租稅的設計本質、碳稅與氣候變遷的影響有更精準清晰的對話。 「如果我們在共識會議退縮了,將很少會有人可以在政策面生長出民眾聲音的力量」周嫦娥懇切地說著,在面對台灣行政立法生態、環保署的政治位階、當前稅制設計的不公、全國民眾的共識不足等多重隱憂下,第二場環保共識會議一度籠罩在沈重灰蒙的氣氛中。即使與行政立法機構的對話不易,來自基隆的工人代表仍堅定的表示,「即使我們的結議最後被丟到垃圾桶裡,但是我們拿子孫財來浪費,是最不應該的」,也讓與會者感受到與會的十三位共識會議成員,如何努力認真地與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造紙、電機電子、鋼鐵等產業界代表,針對「如何推動雙重紅利?」、「碳稅如何開徵?」與「環境污染防制費應否擴充?」等議題,花上一整日的時間,不斷釐清稅務的設計、產業的景況、了解實際立法程序、行政體系執行實務等各種須考量的層面與實際狀況,期許完成一份符合正義、務實的環保政策建議。 最後於11月7日展開的第三場環保共識正式會議,則針對「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的議題公開向全國民眾與媒體報告13位共識會議成員的最後決議。
【參考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