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地球日專欄]

台灣生態足跡概況

作者:林明志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Earth Day 2002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根據1996年統計資料提出2000生活行星報告,揭露自然資源消逝速度,發現全球在短短30年內已經喪失了三分之一的自然財富。全球人口5,744,872,401人,平均每人生態足跡為2.85面積單位,包括農地足跡0.69、牧地足跡0.31、森林足跡0.28、魚池足跡0.04、二氧化碳足跡1.41、建地足跡0.12。台灣人口21,471,448人,而平均每人生態足跡高達4.34面積單位,包括農地足跡1.28、牧地足跡1.08,森林足跡0.24、魚池足跡0.13、二氧化碳足跡1.60、建地足跡0.02。

  全球1996當時平均每人生態承載力為2.18面積單位,扣除生態足跡2.85面積單位後,生態赤字為-0.67面積單位。而台灣平均每人生態承載力僅為0.20面積單位,扣除生態足跡4.34面積單位後,台灣呈現生態赤字高達-4.14面積單位,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比OECD國家的-3.80面積單位還高,顯示台灣人民對環境超限使用負荷之重。換句話說,台灣的生態承載力已經相當的低,即自然資本相當貧乏,而依賴進口絕大部分的境外生態承載力來支持台灣目前的生態足跡,不僅挪用了其他國家的生態資源,甚至挪用了下一世代的生態資源。

  在台灣生態足跡的組成之中,組成比例最高的是二氧化碳足跡36.9%,其次為農地足跡29.5%。由此可知,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相當地高,反映國內高耗能產業所占比例偏高,應該儘速進行產業轉型,改用低碳或無碳能源,鼓勵低碳或無碳排放產業型態。另一方面,台灣偏低的生態承載力已經揭露自然資本面臨匱乏的危急狀況,如不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復原,台灣生態將會面臨不可回復的結局。除此之外,台灣平均每人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值亦高達3.42,在全球接受調查的152個國家中居第二位,反映國人對生態資源的過度消費,值得反省深思並採取因應行動。

  國內關於台灣生態足跡的研究指出,1995年台灣平均每人生態足跡為4.18公頃,並呈現逐年擴張趨勢。以此推算,維持台灣人們生存約需台灣面積25倍的生產性地表面積。李永展與陳安琪的研究則指出,1997年台灣平均每人生態足跡為4.67公頃,超過全世界平均值(2.34公頃),也超過全球應有生態足跡大小的生態標竿(1.70公頃),而全台灣的總生態足跡為59,474,670公頃,相當於29.1倍的台灣面積。另外,陳春發的研究則顯示1994年台北都會區的生態足跡為43,600平方公里,意即台北都會區已經踐踏了超過其自身面積21倍的土地,顯示台北人正在超限利用資源,將會造成承載能力的耗竭與生命生存的威脅。

  自1961年以來,伴隨人口激增,全球人類的生態足跡呈現攀升狀態,造成地球自然資本逐漸耗竭。直到1997年,至少攀升超過地球生態承載力的30%以上。同樣的,台灣在1970年代後期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負荷壓力持續加重,生態耗損速率超過天然更新速率,嚴重損害台灣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人類超限使用大地資源,各地生態災難層出不窮,大地已經逐漸反撲人類。這些徵兆深深地提醒我們,人類不可盲目地追求經濟成長下去,人類還是需要照顧大地這位承載生命的母親。

  生態足跡與生態赤字指標是21世紀的生態經濟新工具,讓我們可以追蹤國家、城市、家庭與個人的發展是否往可持續方向進展,讓我們可以深刻地了解到自然資源使用對地球的生態衝擊,進而改變生活方式以邁向永續未來。若國家、地區與城市能逐年監測承載能力與生態足跡,配合國民所得GNP 同步公佈,不僅可以瞭解經濟動態,還能掌握生態變遷。

  藉此將自然保育與人類永續的理念落實於社會的整體運作與回饋機制,進一步提供人類社會未來出路的判斷標準與行動方向。

你的腳ㄚ子有多大?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