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日專欄] 台灣的水域生態旅遊 作者:吳松霖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秘書) 水-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民生必需品,一般我們使用的水為淡水,若淡水裡多了一些鹽類,則稱為海水。台灣人對「水」可是又愛又恨,住在海邊的人怕海水倒灌,住在河邊或山坡地的人怕洪水、怕土石流,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台北市,使得台北市變成一個國際級的「水都市」,那時大家似乎不怎麼喜歡「水」。然而,2002年北部的乾旱,使得北部地區陷入水荒,大家無不咬緊牙關,努力地撐過困境,那時大家又意識到「水」的重要了。到底台灣人對於水的感覺是什麼? 我想是我們是怕水的,對水充滿了陌生與恐懼。早期,台灣處於戒嚴時期,人民接觸水的機會大概就是住家附近的水溝、溪流或埤塘,親近海水的機會非常少了。民間的一些水鬼傳說,使得許多人都不敢靠近水邊,怕被拖去當替死鬼。這時的我們,大多數人是怕水的。後來雖然解嚴了,對水還是陌生的,因為那時我們注重經濟發展,人人都在拼經濟,沒什麼時間玩水。加上因為大肆開發,導致我們可以親水的地方被破壞了。所以到頭來,我們還是沒什麼機會接觸水,還是怕水。由於我們怕水,當我們在跟水接觸時,並不會跟他發生感情,也不會覺得水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也正因為如此,在從事水域相關的旅遊時,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如何去體驗感受水的美麗,最多只是在河邊或海邊烤肉、野餐。 而生態旅遊是要讓遊客進入自然的環境中,打開身體上所有的感官系統去體驗、感受這周邊的一切,例如觀看變化萬千的白雲、聆聽潺潺的流水聲、聞一聞撲鼻的花香、享受水從手指或腳趾間流過的感覺等,去觀賞、欣賞、讚賞自己所見、所聽、所聞的世界。當我們在進行水域的生態旅遊時,必須學習放鬆自己,用心去感受水的世界,跟這些水發生感情,這樣才會喜歡這些水,進而愛護這個環境,讓水的資源不會因為旅遊而被破壞。生態旅遊中,感性比知性還來的重要,欣賞感受生命美麗的一面,比單單知道動植物的名字更能讓妳被大自然感動。 台灣是一個被水擁抱的國家,擁有豐富、獨特的水域資源,也孕育了多樣的人文資源,然而我們卻因為怕水而忽略了這些。我們有湍急的溪流、迷人的湖泊、充滿生命力的濕地、多樣的海洋生態等,這些資源是許多國家比不上、望塵莫及的,也都是我們發展水域生態旅遊的優勢條件。然而這些資源往往在追求經濟發展與滿足人類的私慾下,被犧牲了,消失了。這是因為我們不瞭解我們的水,與水沒有發生感情,才會讓他任人宰割,卻不痛不癢。等到我們警覺情況不對,想回頭時,為時已晚。希望藉由推動生態旅遊,帶領大家欣賞水的美麗、感受水的魅力、體驗水的動力,讓大家親水,更愛水。 「轟隆隆!轟隆隆!」,外頭正下著雷陣雨,也帶來了大地與我們渴望已久的春雨。水是生命的起源,更是人類賴以維生的必需品,也唯有珍惜、愛護我們的水,人類與大地萬物才能世世代代繁衍,地球才能永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