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地球日專欄]

台灣水庫的現況

作者:汪中和 (生態關懷者協會)

世界地球日2003年主題是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台灣第一個有歷史記錄的水庫是台南新化的虎頭埤,創於清朝道光26年,是農民為了灌溉需要而設置的。現在台灣本島上已經有了80個大大小小不等的儲水設施,總容量約有22億噸,以南投縣、台北縣及台南縣分佈最多,其中最大的是曾文水庫。這些水庫多數為了公共給水及灌溉,少部分專作發電,有些兼有觀光遊憩的功能。

  台灣雖然有這麼多的水庫,如果自然降雨量不多,我們還是會面臨限水的壓力。2002及2003年,台灣的降雨量明顯偏少,各地的水庫的儲量都很少。到2003年3月中旬,台灣水庫的儲水量只剩下4億多噸,只佔總有效容量的2成,可見乾旱情況的確很嚴峻。

  除了降雨量不足以外,水庫水質的惡化也令人十分擔憂。譬如曾文水庫上游的阿里山,有大面積種植的高山茶、山葵、檳榔,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水土保持,使得表土沖蝕作用增強,加速水庫淤積。最近的調查顯示,曾文水庫的淤積率已超過18%。這種情形,當然不只是曾文水庫,其他的水庫都有類似的危機。台灣水庫目前的有效容量與完工當時的總容量比較,已經減少了約23%,不但大大的影響了蓄水功能,也使得水庫的有效使用期限加速縮短。

  另一方面高山的農民施灑農藥、除草劑、肥料,許多有機、無機化合物注入溪流,使水庫水質越來越差。最近環保署的調查結果,2001年全台灣20座重要供應民生用水的水庫,沒有一個達到標準,而且其中有一半都呈優養狀態,尤以南部澄清湖及鳳山水庫情況最差。

  水庫在台灣的水資源運用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以2000年來說,由水庫攔蓄的水量(50億噸)佔了當年地表可用水量的41%,倘若沒有這些水庫的攔蓄作用,台灣每年用水不足的壓力就更大了。

  住在台灣的我們如何使用降下的雨水呢?2000年,台灣島上降了840億噸的雨水。其中24%經由不同的途徑蒸發回到大氣層,有5%滲到地下含水層,剩下還有71%(599億噸)灌注到大大小小的溪流裡,這也是我們可以直接拿來運用的。但是臺灣的山脈高聳,東西幅員窄,所以河川流程短,坡度陡,使得河水很快就流到海裡,因此必須借助水庫來幫忙攔蓄,留住河川裡的水供我們使用。

  事實上,我們直接由河川引用的僅有71億噸,借助水庫攔蓄而使用的水量有50億噸,其餘的河水都直接注入海裡了。也就是說,在2000年我們只能利用到121億噸的河川水,只佔了年總降雨量的14%。但是在2000年台灣農業、工業及民生共需用178億噸的水,不足的部分當然只有靠抽取地下水了。在2000年,台灣就抽用了57億噸的地下水來彌補地表水的不足。

  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未來台灣發生乾旱及洪澇的機會越來越大,而水庫就是幫助我們防範這些水文災害的重要緩衝器。如果我們不在水庫的保育及管理上加強著力,台灣即使再蓋更多的水庫也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所以我們應該努力作好森林的復育工作,來增加水源的涵養;也要加強保護山坡地,避免過度開發,以維護水庫的使用壽命及水質安全,這是我們每個台灣居民都應該要盡上一份心力的重要工作。(2003.3.15)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