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小百科] 生態旅遊:以生態保育為目標的知性旅遊 百科博士
百科教室 近年來在台灣興起的旅遊活動,如賞鯨、賞鷹、賞蝶與自然步道之旅、原住民生活體驗,或是到政府劃設的自然保留區以及國家公園等地遊覽,都可以說是具有生態旅遊的形式,但實質上是否屬於生態旅遊則有待商榷。難以釐清的原因是一般業者所推出的生態旅遊包裝行程多半強調深度體驗自然生態與原住民部落生活,因此旅遊地點與時間往往選擇生態敏感地區或敏感時機,有時反而比一般旅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來得大,例如近年來成為熱門新景點的清境農場;又或者選在地方傳統文化慶典時,像是鹽水蜂炮、媽祖出巡等,造成觀光客大量湧入,但當地社區卻無法消化龐大的運輸量以及遊客製造的垃圾;此外政府對觀光區的規劃與相關配套措施的建立,也都會影響到旅遊區是否能長久經營。 根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統計,全球觀光產業以每年4%的速率成長,自然取向的旅遊方式更是快速飆長,然而熱門觀光景點在每年龐大的旅遊人口造訪下,往往導致觀光品質下降及市場委縮。許多自然及社會學家因此呼籲觀光發展應審慎評估,並預防對自然生態及當地居民可能造成的負面衝擊,部分旅遊業者也體認到唯有謹慎保育自然及人文等觀光資源,才能永續經營觀光產業。 遊客與業者都須負起責任,但究竟什麼樣的事務需納入雙方的責任範圍內?又該如何歸屬?而如何延續當地居民福祉更是一項難題。在國外,生態旅遊標章及其認證制度行之有年,藉由獨立團體來評斷生態旅遊行程以及生態旅館,方便遊客選擇;目前台灣民間團體也與政府合作推動生態旅遊標章及其認證制度,希望未來能成為客觀、具公信力的評比標準。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王惟芬 彙編,曾伊茵 審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