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小百科] 臭氧層:地球生物的生命防護罩 百科博士
在1974年就有研究報告指出,冷凍空調冷媒、噴霧產品推進劑、塑膠發泡劑等所使用的氟氯碳化物(CFC,Chlorofluorocarbon),排放到大氣中將緩慢的移轉到平流層,經過紫外線照射後,會產生反應分解成氯原子而破壞臭氧。1985年,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證實此一理論,從此CFC的使用與排放所造成的影響引起世人警覺。 百科教室 由於臭氧層破壞與全球生態環境關係密切,1985年24個國家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召集下共商對策,簽訂「維也納公約」;1987年更進一步簽署「蒙特婁議定書」,以強制措施管制各國CFC的生產及消費;並從1990年起每年召開締約國會議,檢討及修訂議定書內容。 除了CFC之外,會破壞臭氧層的人造化學物質還包括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1,1,1-三氯乙烷(1,1,1-trichloroethane)、氟溴烷(Halon,俗稱「海龍」)等。1990年第2次締約國會議,決定擴大管制物質範圍,將四氯化碳及1,1,1-三氯乙烷納入管制,並決議5種CFC及3種Halon於2000年之前停產;1992年第4次締約國會議將氟氯烴(HCFC)、氟溴烴(HBFC)及溴化甲烷(Methyl Bromide)納入管制;1999年於中國大陸北京召開之第11次締約國會議通過「北京宣言」,決議開始管制HCFC生產量,並將溴氯甲烷(Bromochloromethane)納入管制。 HFC及PFC的破壞臭氧層潛勢(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為零,因而被視為CFC及HCFC的替代品。它們雖不是「蒙特婁議定書」列管物質,卻是「京都議定書」管制之溫室氣體,因此未來在選擇CFC及HCFC的替代品/替代技術時,除破壞臭氧層潛勢外,尚需考量全球暖化潛勢(GWP,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拯救臭氧層,我們可以做的事有──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沈姍姍 彙編,何雅玲 審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