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小百科] 棲地復育:以人為方式回復環境原始狀態 百科博士 「棲地復育」是一個過程,指人類為了特定之目的,以人為的方式將環境「回復」到各種形式的破壞或退化之前的狀態。廣義的棲地復育,也包含為了特定目的而維持環境的現狀。就此觀點而言,棲地復育應先設定希望達到的目標,依此進行環境控制,以保持或逆轉環境的狀態,使其吻合操作的目標。 百科教室 人為的開發活動,常造成其他生物棲地品質退化或使棲地變得零碎;若沒有外力介入,設法改善或回復棲地狀態,許多物種將在該地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另外,即使在一個不受到人為干擾的地區,自然的力量也會促使環境逐漸演替。譬如一塊新形成的沼澤地,若不受人類干擾而任其自由發展,一段時日之後,溼地可能會有一些先驅植物入侵,因而加速泥土沉積並利於灌叢樹種進入,溼地於是逐漸陸域化,最後有更高的樹種進入而成林,逐漸形成一個豐富的森林景觀。因此一個不受人類干擾的地區也會有許多的改變,若人類有特定的保育目標,而欲維持這個地區之某個特定的演替階段,則人們必須採取必要的手段來控制自然的變化。 由於大自然力量的驅動,一塊區域不可能永遠維持狀態不變。想要「管理」一個地區,就必須有經常性的經營棲地措施來「阻止」其改變,以保持「恆定」的景觀。這些措施必須架構在正確的生態法則之上,配合充分的監測資料,管理單位才有決策的依據,向社會大眾說明原因、取得信任、避免爭議,同時也可藉此教育大眾棲地復育的重要性,進而養成民眾愛護自然生態的基本觀念,確保棲地復育的成功與永續利用。
例如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是以溼地為號召的野鳥自然公園,希望藉由其內多種水生環境來吸引候鳥的到來,提供台北市民一個高品質的休憩空間。近幾年來諸多的研究和觀察均顯示,本區域有陸域化的現象,許多水池被各種先驅植物入侵,水域面積逐漸縮小。台北市政府建設局有鑑於此,在籌設自然公園之際,於民國89年6至7月召開多次協調會議,邀請研究人員商議相關復育措施,會中決定
另外,隨著1970年高速公路興建,水雉棲息所需的菱角田逐漸喪失,更嚴重的是高速鐵路正擬直搗水雉在台南的繁殖地與度冬區。高速鐵路興建過程中,環境影響評估要求開發單位與台南縣政府應辦理水雉棲地的復育工作。中華鳥會及溼地保護聯盟承接此工作,並將台南官田的台糖土地復育成水雉的棲地,目前復育池中水生植物生長茂密,水雉繁殖的成功率也逐年提升。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小慧 彙編 董景生 審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