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潮觀點] 肉粽 作者:廖鴻基 端午節過了,肉粽的形和樣漸漸在我們的腦子裡淡去,俗話說有時有節,一年一度的肉粽節恰恰好讓我們對肉粽始終懷抱著鄉土的情意。如果天天過端午,天天吃肉粽,這份肉粽幽情恐怕很快成為油膩膩的惡夢。有一種肉粽就是這樣,一年365天始終屹立不搖,不爛、不臭、不分季節、沒有時令、年頭至年尾堅持與我們常相左右,那就是目前佔據我們1,600公里海岸線約三分之一強,而且還不斷蔓延擴張的海岸水泥消波塊。 水泥肉粽普遍出現在我們海岸應該是近20年來的事,「肉粽」這名稱來源已不可考,大概是取其一顆顆飽滿及一置放就疊疊一串而形其名。屈原或深海蛟龍若知這水泥塊也叫做肉粽,不知做何感想? 消波塊肉粽是為了阻擋海岸侵蝕而作的海岸人為工事,近來,肉粽工事的對錯是非屢見討論,甚至還可能動用公投來解決爭議,肉粽戰爭儼然成為我們海島的新鮮事。反對者認為,肉粽讓我們的海岸失去了原有的景觀;贊成者以海岸居民為主,他們普遍認為若不是肉粽的護衛,他們的身家財產恐怕早已不保。 「你們的眼睛重要,還是我們的生命財產重要?」贊成者的這句話,我常常聽成:「你們不吃肉粽,那我們肉粽族怎麼辦?」爭執總是赤裸裸的、本位的,這款問題爭論的好像是「吃肉粽是否有益身體健康?」 肉粽的壞處是什麼?肉粽的好處是什麼?營養豐富、消化不良、節慶竹香、熱量高…… 肉粽的確存在,肉粽的問題似乎不是肉粽本身的對與錯…… 肉粽不是從傳統香菇肉粽而進一步發展了有蛋黃肉粽、花生肉粽、海鮮肉粽、紅豆甜粽、蘇州粽等等嗎?我們的海岸肉粽則是十數年始終如一,沒有研發、沒有改變、沒有提昇。我們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吃肉粽,而是肉粽該怎麼吃才健康。 與大自然爭奪土地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開發模式,我們這種行為與思維應該短期內不會改變,最淺顯的例子是我們常以堤防工事約束河川的蜿蜒天性而來奪取河川土地,然後,然後就得在洪泛期承受決堤災難。有些海岸存在類似情況,有了人為的奪取就必得有人為的工事來護擋,加上不當的海岸開發,不當的砂石開採,不當的地下水超抽等等而造成的地層下陷及海岸侵蝕,海岸水泥肉粽的存在似乎是因為我們的貪婪與淺薄而不得不償付的代價。 只是,肉粽有很多種,防止海岸侵蝕的工法不僅只最粗糙的在海岸置放肉粽一途。最近的研究調查指出,海岸肉粽因為波浪的回射作用而有掏空海岸砂石的副作用。粗糙的工事導致粗糙的結果,粗糙的肉粽工法適得其反,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沙灘。我們的經濟能力或技術能力提供了我們除了肉粽外的其他可能,在保護生命財產的同時,在不得不償付代價的同時,我們應該能夠不只照顧腸胃也顧及眼睛的精神需求。水文調查,我們可以對症下藥,如突堤養灘、沉箱式離岸堤等等,肉粽不是萬靈丹,不是抗生素仙丹,別再無論什麼病症一律填塞肉粽伺候。端午節不過一年一度。 對一個島國子民而言,海灘應該是我們重要的生活場景之一,若肉粽狀況繼續下去,我們的海灘回憶可能只剩下肉粽,我們的海洋印象也會停格在肉粽。多少次我看著南濱海岸疊疊實實的消波塊長牆,我想,就是再精銳的兩棲部隊恐怕也難以在這樣猙獰險峻的肉粽海岸搶灘登陸。我們似乎是以戰爭的標準、戰爭的格局構築了海岸肉粽長牆。問題是我們沒有戰爭,這些肉粽防禦工事倒是有效防制了我們親海的機會及可能。 如果我們將海洋當作是化外之地,海岸就成為是我們的邊陲角落,若是邊陲角落我們是可以不必在乎海岸被糟蹋到何等模樣,但事實上我們是一個海島,海島的機會在海洋,所以海岸理當是我們的門戶,我們應該不會希望我們的門口是由可笑的肉粽堆疊擺出的門面。 我懷疑,若是繼續肉粽下去,有一天台灣將可能成為被肉粽圍住的肉粽國。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副刊<非台北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