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黑潮觀點]

翻車魚

作者:廖鴻基

  不曉得什麼原因(亟待研究),今年花蓮翻車魚捕獲量比往年平均捕獲量高出約六倍(往年平均漁獲量約2,000尾,今年約12,000尾)。

  翻車魚正式名稱為翻車魨,漁人常見其翻躺在水面如在作日光浴而以「翻車」名其狀;因主食水母也被稱作「蜇魚」(水母魚,「蜇」河洛音似「鐵」);因肉色雪白、肉質清嫩饕客美其名為「干貝魚」;因魚形似一般魚體斷了後尾部半截,討海人直呼為「魚截」(「截」河洛音似「過」);又因卵圓體形及裙狀假尾鰭魚體莞爾可愛,而被稱為「曼波」。

  盛產之後,今年花蓮漁業單位結合觀光單位為促銷翻車魚漁產舉辦了一場「翻車魚盛宴」活動,隨之又因為「翻車」名被饕客認為不吉利(吃了恐怕發生翻車意外),所以漁業單位再舉辦一場「為翻車魚更名、徵名」活動。

  以活動行銷地方漁產嘉惠漁業、餐飲業及觀光業的用心用力應該給予掌聲,然而,這現象是否也意謂著--長久以來我們對於漁類資源的使用一直停留在食物層級(低層次使用)思考--這現象也提供我們一個進一步探討的機會--我們對於漁類資源的使用除了食用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翻車魚隨著黑潮洄游靠岸,屬於大洋性洄游魚類。靠岸後的翻車魚喜歡在深水海灣停留,於是,台灣東岸海域常見其蹤影,尤其是花蓮七星潭海灣的捕獲記錄相當豐盛。無論往年捕獲量約2,000尾或今年的盛產量12,000尾,這記錄都有可能是世界級的海洋資產。我們坐擁如此珍貴的海洋資產卻僅止耗用於食物層級,實在說是有點暴殄天物。

  翻車魚魚體特殊,魚形可愛(常見於海洋圖畫、海洋塑像及海洋玩偶),可說先天具備成為海洋標誌的海洋動物之一,當然,如此特色也使牠具備條件成為海洋代表性動物明星。翻車魚的形體及生態特色,極有可能成為台灣繼鯨豚之後,海洋教育中讓民眾因為喜愛而願意接觸海洋、認識海洋、關懷海洋的橋樑角色。如此深具魅力的魚種,若僅用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及讚揚牠的美味,是可惜了點。雖然翻車魚不是保育類動物也沒有數量匱乏的直接證據,但這種模樣的動物若全然僅以食物層級來看待與利用,可惜的程度無異於烹煮國王企鵝或是推出無尾熊大餐。

  以永續漁業或責任漁業的觀點,我們是否試著將翻車魚漁獲分成三等份--一份用於食用,一份用於生態研究、教育觀賞,另一份放牠們繼續洄游及繁衍--如此的話,一來物盡其用,二來累積台灣魚類學術研究成績,三者讓台灣民眾得到機會進一步認識海洋生物及親近海洋,四者,確保翻車魚資源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開啟台灣對魚類資源使用的另一種可能,也就是台灣對海洋資源使用觀點上的提昇及突破。這效益可能不僅止於雙贏、三贏……

  也許會問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漁民的生計問題。

  事實上,漁產和農產都有其量與價的供需調節機制,盛產或豐收並不一定對生產者最為有利。藉由量的節制讓魚獲產生合理的價格是個可行的方法。量少價高,漁民並不一定因而短少收入。何況,以該種漁產生生不息的長遠眼光來看,細水長流的選擇應當比洪汎式的暴利更有智慧。不僅得用心用力,要促成這樣的結果至少得政府、學界及漁業相關業者協調、溝通來達成共識及共同努力,包括「三等份」的意見只是一個概略例子,這些都有待學者專家評估出一個現實可行及合理的資源使用比例,要促成這件美事非得盡心盡力不可。

  也許,這比替翻車魚重新命名來得困難許多,但肯定會有意義多了。

編按:黑潮專欄從2001年3月23日開始刊登至今,已將近20個月,累積了50幾篇的文章。現在,黑潮的作者群們,提出了暫時封筆的要求,今天,11月8日,所刊出的文章,即是黑潮專欄的最後一篇。套句老話,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當然,我們更期待,屬於黑潮的觀點,能夠早日復出。同時,為了讓來自海洋的訊息,能夠持續發聲,帶給讀者不同的觀點與想法,我們未來將開闢一個新的作家專欄,定期刊載廖鴻基老師的文章,請大夥拭目以待囉!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副刊<非台北觀點>】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