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搶救廚餘大作戰

作者:張岱屏

  近十年來,廚餘回收儼然已經形成一種民間自主的風氣。從北到南,從都市到農村,大家彷彿如夢初醒般,發現廚餘回收的好處,到處都有人在嘗試、摸索,企圖將廚餘變黑金(有機肥),這潮流一步步從個人、民間社團,推展到地方政府。也因為這風氣是來自民間自主的嘗試,所以各自摸索出不同的方法,形成眾聲喧嘩的景象。到了今年,廚餘推肥的規模不再只是民間社團或個人,更擴及到全鄉,包括像雲林麥寮鄉、台中石岡鄉、汐止深坑等一百個社區,一場廚餘回收的革命就要展開。

  汐止、深坑社區的廚餘回收工作緣起於一位老外-劉力學。注意環境新聞的朋友對他應該不陌生,兩年多以前他為了解決自己社區焚化爐燃燒不完全的問題,決心投入廚餘的研究工作,當時他問台大農化系的吳三和「要怎樣才能做廚餘堆肥」,吳三和告訴他廚餘量一定要大才能完全腐熟,於是他找了汐止瓏山林、大直等社區與學校合作,一年多下來,劉力學與吳三和兩人做了上百噸的廚餘堆肥,得到初步的成功之後,今年四月,劉力學與吳三和決定繼續他們的下一步-在汐止地區全面推廣。

  在立委廖學廣的支援下,目前包括汐止、深坑、瑞芳等地將近一百個社區都加入了廚餘回收的行列,一天大約有三到四公噸的廚餘量,由六位工作人員負責處理。交出了收廚餘的工作,劉力學與吳三和在三芝的海岸租了幾分農地,開始了「作田」的日子-他們與YWCA的媽媽合作搭建了十幾個溫室,準備用廚餘堆肥大量種植有機蔬菜,劉力學信心滿滿地說:「這片海岸是台灣最難種東西的地方,又是東北季風的風口,我們選最難種的地方,要把它改良做最好的最有發展的。」

  台中縣石岡鄉的廚餘回收在今年七月一日上路,上路半年來成果令人刮目相看。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搭配上廚餘回收,使得石岡的垃圾量從一天八、九公噸降到不到四公噸。由於垃圾量大減,目前石岡鄉的清潔隊正研擬從天天收垃圾改成一週收兩次即可,清潔隊員便可以用其他的時間來處理廚餘堆肥。石岡鄉的鄉長謝震穎表示,很多地方政府或團體以為廚餘回收是一個成本很高的東西,但石岡鄉的做法證明了回收廚餘並不需要很高的成本,除了一開始的機械成本以及廚餘桶之外,上路之後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因為石岡鄉的廚餘堆肥是採天然的方式,不必添加菌種,大大減低了堆肥的成本。

  除了民間、鄉公所,台塑是目前企業界中最積極推廣廚餘回收的企業,台塑的董事長王永慶還自己發明了廚餘罐分送給麥寮鄉的民眾使用。目前台塑六輕的廚餘處理廠屬於實驗工廠,處理六輕廠區以及全麥寮鄉的廚餘,未來台塑預計在全台灣北中南各地設置大型廚餘回收廠,包括正在申請中的雲林東勢場,預估日處理量可達1000公噸,以及北部楊梅地區的廚餘回收場,台塑預估日處理量可達3200公噸。

  當民間、鄉鎮公所、企業等紛紛投入搶救廚餘的戰場時,中央政府這些年來卻始終慢半拍、始終缺席。在今年十一月七日,監察院向環保署提出糾正案,糾正文中指出,因為環保署遲遲未將廚餘列為可回收的資源,導致從民國79年到88年十年間,廚餘堆肥處理量從每天310公噸降到每天只有2公噸。環保署多年來任由有價的廚餘資源被送進焚化爐,有明顯的失職。由於立法上的空缺,廚餘堆肥場究竟是屬於「堆肥場」還是「廢棄物處理場」始終有模糊地帶,而且有層層法令限制,導致許多做廚餘堆肥的人必須偷偷摸摸的做,就連行政院長張俊雄曾經參觀過的劉力學的堆肥場,都遊走在法令邊緣,令有心推展廚餘堆肥的人感到處處受到掣肘。

  民間投入搶救廚餘的戰場已經燒得火熱,政府要在旁袖手旁觀多久?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