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早安‧澎湖 作者:郭志榮
消耗性的旅遊方式,屬於破壞性、失去永續性,甚至在不當的規畫下,人山人海、喧囂吵鬧,失去旅遊放輕鬆的目的,讓旅遊成為一種夢魘。然而,生態旅遊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更是一種涵蓋著生態保育、生活態度的旅遊新觀念。
來到澎湖,正值元宵前夕,隘門村的老村長,正在準備隘門的傳統蜂炮,他希望這樣的慶典,能和隘門村後面的那片金黃沙灘一樣,帶來人潮。 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後面,有座寬闊的金黃沙灘,從沙灘望去,沙灘上遍佈貝殼沙與珊瑚石,灘地緊接著生機澎渤的綠色潮間帶,碧藍海下藏著美麗的珊瑚群,海面之後是蔚藍的晴空。這座美麗沙灘,是上天賜予,也是當地居民整理出來,並從颱風手中搶救回來的。
離島澎湖,大大小小六十四座島嶼,如繁星般羅列在蔚藍海洋之上,不僅有著深遠的開發歷史,自然風貌更是在海洋、季風的圍繞下,豐富而多樣。有人稱它天人菊與海鳥的天堂,有人叫它望海漁人的故鄉,但是也有人視它為旅人的美麗驛站。
從事旅遊業的王先生,在澎湖從事旅遊業三十多年,在古廟裡的長凳上,道出澎湖三十年的愁與美。 他說,旅遊澎湖,早期因交通不便,遊客並不多,大概從民國五十多年開始,澎湖才開始湧入遊客。在那個務農的年代裡,來澎湖玩的台灣人,依照著稻米收割的農閒時刻,北、中、南依續前來,旅遊內容以人文的進香拜拜為主,自然的觀光景點幾乎沒有。他笑著說,那時的澎湖,還要什麼特定旅遊地點,海邊隨便一站,都是美景。
轉到八、九○年代,澎湖的旅遊熱潮,幾乎成為年輕學子的天下,踏浪、水上活動、潛水、離島探險等年輕人的玩樂方式一一出籠,讓澎湖蔚藍的海洋,金黃的沙灘,提供年輕人一個歡樂的烏托邦。
澎湖不再是旅遊的珍珠,反而成為生態的淚珠。 澎湖的生態環保團體,看到這樣的危機。他們瞭解維護澎湖的生態之美,才是讓澎湖吸引遊客的真正動力。
共生藻協會的謝大哥,長期從事海洋研究,指責堤防的突堤消應,讓潮浪迅速捲走沙灘,加上早期的大量海底抽沙,澎湖的沙灘快速消失,連帶地進入海洋的沙,覆蓋珊瑚造成生態的嚴重破壞,海面上的慘不忍睹,海面下的更是淒慘無比。
澎湖,一個神祇賞賜的生態天堂,提供人們歡笑的地方,卻在不經意的疏忽下,天堂不再,澎湖哭了!
夜色中,人潮洶湧,隘門村一年一度的元宵祭展開,聲光炫爛的蜂炮照亮星空。老村長站在陰暗處望著蜂炮。他說,他不太懂什麼是生態旅遊,但是他知道沙灘維護好,遊客高興,村民都覺得有面子。 老村長的夢想,生態旅遊的開展,就在澎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