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悠遊美麗島?

作者:張岱屏、林佳穎

  嗨!親愛的朋友,這是一趟旅程,以下這些地方或許你已經去過,或許還沒有,期待接下來的這段旅程,能夠帶給你一些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旅遊這件事--

第一站:太魯閣國家公園

  「你好,我是國家公園的解說員林茂耀,你們可以叫我"感冒藥"。」

  像林茂耀一樣在太管處擔任解說員的共有11位,將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觀察、與自然互動的種種經驗,轉化為與眾人分享的一段旅程。「我擔任解說員已經13年,13年來保守估計有15萬人接受過我的解說服務,15萬人就是15萬顆保護自然的種子,每想到此,就讓我感到非常驕傲。」林茂耀說。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後方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徑,名為「大同大禮步道」,對於巡山員布亞來說,這條步道不但是平時進行「步道巡邏」必走的路,也是一條回家的路。問他為什麼想要當巡山員,他說:「因為可以留在家鄉,守護自己的地方。」

  在國家公園,林茂耀與布亞所擔負的可說是最重要的兩項基礎工作-環境教育與環境監測。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林茂耀與布亞最近卻面臨了失業的危機。原來,中央機關將在三年內裁減約聘僱人員至百分之五。中央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動生態旅遊,一方面卻把解說員與巡山員當成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如果我們有比較長遠的視野,把生態旅遊當成是一項值得發展的產業時,解說員與巡山員不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嗎?

  就在國家公園因為政府政策的不協調而倍感頭疼之時,民間社團與社區卻醞釀出了另一種不同的模式-由社區的居民自己擔任解說員,讓生態旅遊為社區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第二站: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如果你喜歡賞鳥,那麼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你一定不陌生。不過,今天開始,你可以透過無尾港居民帶領的生態之旅,認識150年歷史的石板屋、觀賞源源不絕的地下湧泉、還可以學習用林投葉編出叭叭作響等有趣的古早童玩。

  這個轉變,起因於港邊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的「無尾港生態社區」計劃。原本居民一直因為水鳥保護區設立,限制了地區的經濟利用以及發展,感到不平衡,但是在參觀山美白米等社區之後,發現無尾港的環境一點也不輸人,便漸漸地對有了新的想法與行動。「我們的希望建構在無尾港有一個好的水鳥保護區,現在居民會說,啊,什麼時候遊客要來,要趕快設立標誌,要準備解說啊,態度完全不一樣。」社區幹部林銀河笑著說。

  港邊社區的生態旅遊,雖然只在雛形的階段,不過結合特有的人文景觀,已展露出無尾港獨一無二的風貌。社區居民們相信大家努力,紮實的做好社區生態以及水鳥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未來帶動的社區繁榮是有希望的。「我書讀不多,信心很有,但是我不知道時間...快慢而已啦,急不得。這種工作要一步一步來。」今天第一次帶領解說導覽的陳賽芳,靦腆的說。

  走完一趟無尾港,可能有人對這種結合自然與人文的溼地生態之旅,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下一站即將前往的,正是你所熟悉的生態旅遊聖地。

第三站:台南縣七股鄉

  蚵架、沙洲、潟湖、紅樹林、黑面琵鷺。猜對了嗎?沒錯,就是台南七股。

  六年前,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漁民們為了反對濱南工業區的設置,開啟了載客遊湖兼生態解說的先例,往後慕名而來的遊客便絡意不決。「我們本來不要人家到這邊破壞,結果還是破壞了。本來沙洲上全部都是鳥,現在太多人了,都沒有了。」海岸保護協會的蔡田生說。

  如今,濱南案終止了,可是潟湖卻沒有相關的旅遊管理規則作保障。甚至連黑面琵鷺棲息範圍,都有可能因為工程設施的不當而遭受干擾。「現在把堤防外移當作停車場,我們擔憂,黑面琵鷺漲潮覓食往東,如果說很多人很吵會影響到黑面琵鷺的生活空間,但是這是見仁見智。」海岸保護協會的陳家旺說。

  雖然黑面琵鷺保護區正在緊鑼密鼓的籌畫中,不過目前以上千公頃的七股生態旅遊區域以及其生態的珍貴性,早已超越鄉鎮甚至縣市政府能力所及的範圍。以七股生態資源之豐富,在保育團體密度高居第一位的七股,歷經六年時間仍然未能完成全面的基礎生態監測與調查之下,任何未經管制與規劃的行為,都隱藏著不確定的影響因子。今年生態旅遊年的推動,對於還沒有做好準備的七股,究竟是福是禍,不得而知。

  然而同樣面對生態旅遊市場的衝擊,阿里山茶山村的原住民部落,用在地的方式,發展出了兩全其美的辦法。

第四站:阿里山鄉茶山村

  四、五年前,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村還是一個偏遠的原住民部落。村民總是挖苦自己--每當由遊覽車一輛輛地駛向阿里山,留給茶山村的卻是一陣陣廢氣。然而,這幾年來經過村民的努力,茶山村卻一躍成為充滿吸引力的生態旅遊景點。茶山村是怎麼辦到的?

  為了維持茶山村的自然純樸,茶山村對於遊客數量有一定的限制,所有要進茶山的遊客都必先預約。同時,進入茶山村的遊客也必須跟當地居民一樣,遵守「茶山公約」。村民李太太說:「我們希望來到茶山的客人也要用心了解我們的文化,並且願意配合我們的公約。如果可以的話,是我們要選客人,不是全盤接受。」

  茶山村的旅遊發展也為部落產業帶來了契機。目前茶山村成立了解說班、交通班、餐飲班、民宿班,形成了社區分工合作的網絡,不但提昇了旅遊的品質,也使得村民能依據自己的專長,找到合適的工作。

  村長李玉燕說,目前茶山村最需要的,是由學者專家為茶山村進行基礎生態調查,畢竟,嚴謹的學術調查是村民做不到的,如果能結合學界與政府的支持,她相信茶山村成為台灣生態旅遊的模範社區,應該不是夢想。

  走過國家公園、無尾港、七股、茶山村,彷彿也走過了政策的困境、以及社區居民自發所帶來的希望。或許,真正重要的不在於一趟旅程走了多遠,看了多少,而在於視角的改變。就像茶山等地的居民,當他們面對遊客分享著自己的經驗時,他們對於自己的土地,也將有不同於以往的看法-不再是傳統的「被看」、「被觀光」,而是主動的引導遊客一同體會、保育自己的家園。而這種視角的轉變與體會正是生態旅遊的精神。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