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缺水備忘錄

作者:蕭靜美

  1999年九二一地震,中部災區滿目瘡痍;2001年桃芝颱風、納莉颱風橫掃北台灣與中台灣,許多民眾飽受淹水之苦;今年五月的梨山森林大火,延燒180公頃以上山林;5月25日,幾天前,又一起空難事件發生;從四月到現在,全台灣進入抗旱的備戰狀態。這些現象不斷發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在地球的環境變遷之中,台灣島也無法倖免,而災難新聞,使台灣引起了國際間的關注,以此打響了國際知名度,卻多了一個災難頻繁的印象。

  天災何時發生,目前人類的科學知識還無法預知,但是地球暖化的直接影響,改變了世界各處的水文現象。例如降雨量、雨水的季節分佈、乾旱期的來臨,這些都影響到人類用水問題,包括水庫與供水管線的設計。根據台大水工所的教授譚義績的研究,台灣平均3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而目前的早象就恰好在這一個循環週期裡面。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對乾旱容易忘記,是因為旱象對人的生命並無重大威脅,而且持續時間不長,至多造成生活用水不方便。不過台灣山高水急,大部分的水都流到海裡面,所以水庫蓄存的水如果用完,就會有缺水之虞。

  最近大家強烈地感受到,為什麼颱風一來就淹水,相隔不到半年,卻又無水可用。台灣平均年雨量在2500公釐,比起地球同緯度的其他國家,這樣的雨量並不算少,缺水實在沒有道理。再說水庫,在世界地圖上只有一小點的台灣,擁有大大小小的水庫超過60座,高度在15公尺以上的水庫,也有40座,為什麼還留不住水呢?

  根據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的說法,台灣中有中央山脈,河川都是東西流向,坡陡流急,水很難被調蓄下來,很快地流到海裡面去。再加上雨水的季節分佈不均勻,像在南部90%的雨量是降在6月到10月之間,剩下七、八個月只降下10%,在這樣的地形與水文條件的限制之下,加上人口眾多,平均分配到每個人身上的雨量,只有1/6到1/7,說起來並不算多。台灣的水資源條件,並沒有想像中優渥。所以要留住水的方法,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與代價。

  在我們還來不及「開源」的現況之下,最能夠實行的就是「節流」。節水服務團執行秘書陳仁仲舉了一個例子,2008年北京要辦奧運,這麼大型的運動會,馬上面臨的問題,就是水不夠的問題,所以北京市要求,進到北京市的水,必須有50%的水要拿來再利用,所以他們不管是廢水廠或大型的回用處理,還是用行政命令去規範。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塗發,在「水荒的省思」一文裡也提到,在1993年即發生過四十年來罕見的水荒,台灣早就是有名的缺水國了。

  其實產官學界,針對台灣水資源之供需與管理對策已經研議多時,包括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集水區管理、水權制度、水價合理化等等。現在缺水最迫切能做的,就是節約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但是要如何避免水資源浪費,很多人說提高水價,以價制量來制約民眾用水習慣。

  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表示,一個國家要能夠永續經營,水必須要能反應資源的價值。台灣的水價比起世界各國都偏低,歐洲各國大概在30∼50元之間,東南亞大概也都在25∼30元,而台灣水價以台北市最便宜只有7.7元,但是台灣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大約在350公升上下,比起先進國家已經明顯偏高。

  很多人聽到水費要漲,堅持反對,陳伸賢進一步說明,基本的用水度數盡量降低,也就是一般用戶,水價可能比以前更便宜,但是超過基本度數以上就會累進;而工業用水,利用水產生愈高利潤者得支付愈高的水價。他說,水價調整是一定要做的,水價調整,有時候會牽扯政治因素,尤其擔心民眾反彈,但是不跨出這一步,整個水資源的浪費與漏水的損失,最終還是由民眾來支付。

  除了限水,我們還有什麼抗旱的方法,台大水工所教授譚義績提出這樣的概念,叫聯合營運,就是說地面水不足時,就拿地下水來做補充。在澎湖赤崁即有一個實驗成功的例子;另外在屏東林邊溪,屏科大丁澈士教授也正在研究地下集水廊道的運用。

  旱象終究會過去,但是這些研究還是會持續,只是台灣人健忘的特質,沒有缺水時,會不會又忘了水資源的珍貴,而肆意浪費呢?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