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喫飽沒? 作者:于立平 澄黃的稻穗,在風中擺盪著,又接近收割的季節了... 同樣的水稻田,已經世代相傳了上百年,養活了好幾十代的人,但不同的是田裡所種的稻米,卻一代又一代的改變... 天色初亮,海面閃耀著日出的光芒,又是漁民出海的清晨... 數十年來老漁民日復一日的在海上討生活,然而不同的是他們已不再下網捕魚,而是以海為田,悉心照顧著他們所養殖的魚兒... 不論漁民或農民,他們所種植與養殖的,都是人們賴以維生的食物,而每一項食物,卻都是來自大自然的生物。古時候人類以採集,漁獵的方式,來求得一餐溫飽,為了確保穩定的糧食來源,這些取之自然的生物,便隨著文明的進步漸漸的被馴化在人們的腳下,如今來到了現代,人們不只要「吃的飽」,還要「吃的好」,無奈的是在人口不斷增加,野外生物資源卻愈來愈少的壓力之下,又該怎樣辦呢? 於是乎人們開始運用現代科技,來達成這個目的,品種改良,水產養殖,人工畜養、基因食品各式各樣的研究應用紛紛出籠,從早期供應糧食不於匱乏的研究目的,到今日要有「好口感」的發展方向,不論是農業改良場,水產試驗所,或是學術單位的生化基因研究室,他們集畢生的心力,只為了能夠替人們「種好米,養大魚」。 「大魚與好米」真的足以應付背後龐大的「消費部隊」嗎?在用科技解決糧食問題的同時,是否又付出了更大的自然資源成本呢?如果我們消耗的習慣,「殺雞取卵」的掠奪方式沒有改變,生物資源的消失會因為科技進步而停止嗎? 這些疑問,或許從馬糞海膽的故事,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以前在墾丁最高記錄是一平方公尺的面積,就有19隻馬糞海膽,多到不小心就會踏到,但是現在背兩支氣瓶,潛水找了老半天,卻還看不到一隻。」海膽專家趙士民無奈的表示。 這樣的命運,似乎在許多生物的身上都看的到,有多少我們小時候常見到的生物,現在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大家心理都有數。污染,開發,棲地破壞當然是生物消失的主因,但是「吃」的消耗卻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之一。 原來馬糞海膽是被人吃光。 每到夏季,當馬糞海膽開始準備繁衍小海膽之際,卻也是生命最危險的時刻,因為老饕們的最愛,就是那黃澄飽滿的生殖腺,正因為如此馬糞海膽也斷送掉了後代。為了挽救這個族群,學者透過現代養殖技術,成功復育二萬多隻的馬糞海膽,並且將五千多隻放流大海,好玩的是學術界復育海膽的目的,除了想藉由大量養殖,來降低野外馬糞海膽被捕食的壓力,最重要的目的卻是要復育珊瑚。 珊瑚為什麼會與海膽發生關係呢? 其實海膽的主食為海藻,海膽不見了,沒有天敵的海藻便大量繁生覆蓋住珊瑚,珊瑚競爭不過海藻,結果輸掉了生命,而沒有了珊瑚,許多海洋生物又失去了家園,原來生物界中物種相生相剋的原理,就像大富翁遊戲中的連鎖陷阱一樣,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 然而消失的背後,才是真正令人害怕的,生物家曾推測:「當一種鳥類消失,同時會有90種昆蟲、35種植物、2種魚類宣告絕跡。」就在面對每天不斷持續滅絕的物種,人類也開始試圖用科技與保育去解決永續問題的時候,國際間卻也掀起了一場「物種種原」保衛爭奪戰的熱潮。 究竟一顆種子,一個基因,能決定什麼呢? 是一個國家的興衰,還是人類的未來?其實這些都早已超乎我們的想像,就在人類基因圖譜即將解密之際,另一項解讀水稻基因的跨國計劃,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學術界表示如果一切順利,這將有助於解決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 「糧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但全球幾乎每8人就有1人嚴重缺乏糧食」。「世界糧食高峰會:過去的5年全球每日有超過8億人,遭受饑餓以及營養不良導致的疾病與殘障之苦,而其中的3億是兒童。」 為了要解決糧食的問題,「作物改良」一向是各國努力的重點,以前用傳統育種的方式,也就是同物種之間的雜交,來選取好的品種,讓農作物長的快,長的好,不要受病蟲害的危害,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在三十年前,作物改良早已走向基因轉殖的時代,當土壤中的微生物,進入了玉米、大豆的體內,這些農作物就成為不受病蟲害威脅的超強基因作物,當美國黃石公園裡的溫泉菌種,轉殖入水稻的體內,水稻也成了甜度極高的「甜甜米」,如果說傳統的作物改良是用人的力量,加速物種的演化,那麼基因改良卻是用人的力量,創造了一次自然界很可能不會發生的演化... 這樣的方式,「吃」的安全嗎?生態系原來的自然循環是否會因此打破嗎?科學家多年的科學試驗,努力的成果,似乎還是很難解除民眾心中的疑慮,畢竟基因工程的發展也不過數十年的歲月,相較於自然界演化的上億年歷史,竟顯的如此微不足道,更何況生態系的奧秘,早已超乎現代科學的範疇... 其實細數人類的開發歷史,不難發現基因工程時代的來臨,就像是一條最後不得不走的路,當森林被開發光了,河川被污染殆盡,海洋被極盡破壞,當魚愈捉愈少,樹愈砍愈多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呢? 不論是用復育的方式,努力保留住原有的物種,或是用科技的方式,創造出新的物種,現在世界上每一天還是有近五百種的生物在滅絕,科學家不放棄任何的一絲希望,企圖扭轉頹勢,但是如果消耗沒有節制,只有「科技」,真的能讓生物系的惡性循環因而停止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