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前線

作者:于立平

  「前線」這兩個字,禁錮了烏坵島,困住了烏坵人,誰也沒有想到,被軍事管制五十多年之後,最後突破重圍的不是解嚴,而是核廢料,為了承接世紀垃圾,這座被遺忘很久的島嶼,終於有機會在媒體版面曝了光,而今隨著核廢的聲音逐漸遠去,又有誰還會來關心烏坵…。

  記得第一次看到烏坵這個名字,是在民國八十七年,報紙上一張海水拍打岩石的黑白照片,一句低放射性核廢料的「優先調查候選場址」,就代表了烏坵的全部,還記得第一次打電話去金門縣政府,詢問這座由金門代管的小島,得到的回答卻是「屬於金門嗎,還是馬祖呢,烏坵鄉公所的電話,你可能要問查號台」,就這樣一座妾身未名的小島,這麼多年來,好像消失在台灣的版圖似的。

  和許多前線戰地一樣,烏坵也曾經歷過抗戰時期,軍民一家的艱苦生活,但是和許多前線戰地不一樣的是,解嚴後的烏坵,至今仍是靠著軍民一家才能過日子,交通往返需倚賴軍方10天一航次的交通船,民生用品要依賴軍租商船的運補,非烏坵居民,閒雜人等一律不準登島,這樣的場景彷彿六零年代的軍教片,原來造成烏坵陌生又遙遠的是「到達不易」。

  政治的對立,拉遠了烏坵與台灣的距離,也阻隔了烏坵與大陸的關係,如果不是政治因素,烏坵與大陸的湄州島,或許會比台灣更親,更熟悉,因為烏坵島上的居民,除了從大陸撤退的反共救國軍,以及派駐守百年燈塔的家族,大多數的居民都是來自福建湄州島,當年大陸淪陷,湄洲人只好開著小漁船躲避戰事,就這樣來到離湄洲只要2小時,又是捕魚休憩站的烏坵,沒想到這一避就避了半個世紀。

  其實烏坵與大陸的關係,真的是「切不斷,理還亂」,像大陸漁船就是其中之一。

  在烏坵海域常見到近百艘的大陸漁船,船上幾乎都插上湄洲媽祖的旗子,烏坵人與大陸漁民用家鄉話湄洲話互相溝通,居民說隨便問一問都是血緣相通的親戚,由於相傳烏坵是屬於湄洲的產業,所以大陸漁船,就在「自己的領域」上大肆濫捕,諷刺的是這些來自家鄉的親戚,最後卻斷送掉烏坵人最重要的產業—漁業。

  烏坵居民說,以前捕到的龍蝦,是多到曬乾來吃,現在呢,釣一上午的魚,卻都釣不到一隻,在共匪搜刮所有漁產之後,曾是人生鼎沸的小漁村,如今只留下殘破不堪的漁船,留給後人憑弔,雖然小坵海岸,至今仍是烏坵人最重要的紫菜田,但是隨著年輕人的外移,老年人也只有眼睜睜的看著烏坵,日漸凋零。

  不過就在民國88年,台電在烏坵島上的鑽探計劃,劃破了當地生活原有的寧靜,烏坵島的未來也重新被定位,如果不是因為核廢料,或許沒有人注意這座島嶼,關心島上的居民,但是外部的利益,伴隨著輻射惡夢,持續侵蝕這座單純的小島。

  島上的居民為了對抗強敵,盡心盡力與島上的戰士,共同保衛國土安全,「永保烏坵」,喊了五十幾年之後,但是最後似乎還是抵抗不了金錢勢力的攻擊,就這樣被核廢料佔領了,利益集團宛如成為烏坵最堅實的守護者。

  誰也沒料到最後扭轉頹勢的卻是島上居民對抗多年的敵人—共匪。為了抵抗核廢料的到來,敵人共匪與烏坵居民,並肩作戰,終於衝出一條生路,如今核廢料場址會在烏坵的機率,似乎變的微乎其微。

  然而隨著核廢的遠離,烏坵所擔負前線堡壘的角色也逐漸褪色之際,烏坵人追求自由的心靈就更加清晰,對於一座深具歷史意義的小島,一群走過歷史任務的居民,或許「尊重」將是未來最好的選擇。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