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無工程水庫

作者:黃康妮

那個水庫至上的年代

  建不建水庫這個老問題,在新政府執政後有了180度的大逆轉-水庫不蓋了。今天,面對水源開發的問題,不再只是思考水庫應該不應該存在的問題,而是在評估環境、社會、成本效益、經濟發展等多重考慮之下,找出一個解決缺水問題的最佳方案-它可能是水庫,也可能不再是水庫。

  水庫的問題,為什麼一直縈繞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水資源開發議題上?因為水庫長久以來一直是全人類解決缺水問題的最佳伙伴,這個思維模式在70年代達到了高峰。

  當時全世界平均每天都有二到三個大型水庫完工,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將近一半的河流,至少建有一座大型水庫。

  這些水庫也的確對於許多地區的「發展」和「經濟進步」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人們也漸漸發現水庫對社會、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那些金錢算不完的成本

  嘉義縣大埔鄉應該是赫赫有名的,因為它位於東南亞最大的水庫-曾文水庫的上游。

  不過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曾文水庫的集水區以及它的位址大都是在嘉義縣境內,而非台南縣,更不用說那些犧牲良田,交通斷絕的大埔鄉民了。

  大埔鄉曾經是聯絡嘉義與台南間的中繼站,鄉民形容水庫興建以前「很熱鬧」,但是現在「只剩下老人與小孩」。大埔河谷曾經寬闊平坦,但是因為水庫蓄水淹沒了636甲田地之後,鄉民只剩下一片片山地,和賴以維生的麻竹筍。

  而水壩建造以後,曾文溪上游一下子漲高了一百多公尺,而水壩下游水量也開始出現變化,不論是枯水、洩洪,甚至是洩洪道與下游河堤的興建,都讓這條河川死亡了。

  除了河川生態的改變以外,台灣西部沿海許多倒退的海岸,也都和水庫攔砂,導致海岸無法補充足夠的砂石有關。

  這些失去的資源,和社會分配的不公,都不算在水庫的開發成本裡面,這些損耗因為與金錢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在過去一直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損耗。

那種不計成本的耗水方式

  要保持一個穩定又優質的供水,除了社會與環境的犧牲以外,還需要多少錢?

  民國62年完工蓄水的曾文水庫,一立方公尺的開發成本是0.98元;而預計在民國94年完工的寶山第二水庫,同樣一立方公尺的開發成本卻是22.31元,水資源不再是廉價的「免費品」,而是要耗費許多成本的「有限資源」。

  水庫完工後,不代表以後就只剩下「小條」的花費。阿公店水庫從民國87年開始停止蓄水,預計要清除掉112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每立方公尺的清除費用是一百多元,但是過去賣給自來水公司的價格,卻只要一立方公尺0.3元。

  以後如果要做好集水區的水土保持,免得水庫又再度快速淤積,在兼顧社會利益避免不公的情形下,不是要補償私有地主就是要徵收為國有地,但是這一大筆錢對政府來說,早就已經提早舉白旗放棄了。

無工程的水資源開發時代

  有一種思維模式,可以讓你很快地跳脫建不建水庫的泥淖。「台灣的水其實不少,是人為的災難把它弄得無解」工研院能資所的陳仁仲認為,已經開發的水資源,只要好好的經營管理,其實不管是民生或工業用水,都是不會缺水的。

  過去水資源一直是政府必須無條件供應的「公共財」,只要任何產業有需要,政府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去把水找出來。

  水資源就在這樣低廉的取得條件下,它的真正價值被扭曲了,扭曲到即使缺水,大家也只是想到政府應該再去開發便宜的水源。

  「水資源的市場化機制是世界的潮流」,水資源在滿足某種程度的基本需求之後,就應該認真考慮水資源的「經濟財」特性,利用區域調度、產業調配、甚至自由市場競爭,讓水資源更有效地利用,而不是在扭曲的保護下被虛耗。

  讓真正可以創造高價值的單位取得珍貴的水源,讓可以節制的水轉讓出來。

  不一定要有新的水庫工程,才能創造一座水庫的資源。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