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自行車難行 作者:林佳穎 時間是某個禮拜六凌晨三點半,幾個住在台北士林附近的腳踏車同好,摸黑出門一道騎車來到台北火車站,準備搭夜車前往北台灣週休旅遊聖地-瑞芳,趕在假日擁擠的人潮車潮出現之前,安心的享受在馬路上騎腳踏車的樂趣。 在民國50年代,腳踏車曾經是重要的短程交通工具。但是隨著整體經濟好轉,具有財力象徵意義而且滿足個人舒適便利及速度要求的汽車數量大幅成長,穿梭自如又可長途騎乘的摩托車也不甘示弱,充斥大街小巷,如今台灣的汽機車密度已高居世界第一。在長期以汽機車為主體的道路設計之下,人包鐵的自行車車速較慢,先天不良,加上騎乘環境後天失調,以自行車做交通工具的人口越來越少,遭汽機車廢氣嚴重污染的空氣,更成為自行車使用者的一大致命傷。騎乘自行車,於是淪為都市現代人假日休閒的奢侈期待,遠在平原山上、遠在河濱水邊。 這些自行車同好今天的騎車路線,是以瑞芳車站為起點,沿著縣道102,經九份、雙溪到福隆為止,路程約長40公里。一路經過彎路、泥地、坡道,但也隨時可以停下欣賞山色、眺望海景。這些個自行車同好,帶著可拆式的自行車,背著腳踏車袋,以鐵路、捷運、客運等大眾運輸工具作為接駁,走遍全台各地。離開都市,尋找一處鮮潔空氣,可以安心的健身運動的地方,是這些個都市人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在市區裡騎太危險了,空氣太髒了。 從實質建設來看,過去的交通設計只以汽機車作為考量,也讓都市區裡的空氣日益惡化。對於然而對於另一群人來說,腳踏車仍是生活上重要的一部份。沒有條件沒有體力開汽車、騎摩托車的一群人,在大眾運輸服務不到,不夠便利的地方,仍然在汽機車穿梭,烏煙瘴氣的車道中緩緩前行。他們是沒有選擇,沒有聲音的一群人,只能要求自己多加小心,選擇一條安全的路線,或者練就自己一身車陣中求平安的好本事。 在今年9月22日,台北市首先響應世界無車日的活動,讓自行車愛好者難得實現了半天的美夢,大喇喇的從365天都車水馬龍的主要道路-仁愛路及中山南北路上全線通行,前往位在中山北路底的假日運動聖地-大佳河濱公園。暢行無阻的還包括直排輪以及慢跑運動者。沒有汽機車的安全威脅和廢氣污染,小孩的笑聲在行道樹下此起彼落。 短短半天禁行汽機車輛,只准腳踏車通行。對市區空氣品質有多少影響?設在中山北路上的環保局地面空污測站,悄悄的記錄下無車日這天空氣的不同,空氣雖然看不見,但是儀器卻分析出來大大的發現。汽機車燃燒汽油所產生的氮氧化物跟一氧化碳是都市中主要的移動性污染源,根據分析報告,對照922無車日跟隔天週一上班日的空氣品質,同一時段無車日的空氣中氮氧化物濃度只有上班日的三分之一,一氧化碳更只有六分之一左右。只可惜這樣的結果只出現在象徵性的無車日。 在悠遊各地的旅程中,讓大夥兒最感不便的是,帶著自行車出門,可要得仔細規劃,並不是所有的大眾運輸工具都歡迎腳踏車上車,即使是拆裝打包成隨身行李,十幾個人一同上車,偶爾還是會碰上”妨害其他乘客乘車權益”的釘子,被禁止上車。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凌瑞賢教授表示,台灣以往並不曾將自行車視為和其他汽機車輛一樣的交通工具作為考量,造成自行車使用者數量一直下降。然而對環境負責任的”新雙B時代”已經來臨,搭乘巴士(Bus)和騎自行車(Bicycle)是讓都市環境和諧潔淨的一個願景。對於一個都市的永續發展來說,無污染的綠色交通工具的配套設計是絕對必要的。透過教育宣導,道路工程改善,強制規定及鼓勵措施等等,一個對腳踏車友善的城市,對環境友善,對人友善的城市,隨時可以開始打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