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失根的產業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在台灣的花卉市場,以切花、盆花為兩大主力,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蘭、菊等花卉也外銷日、韓等國,花卉市場產值高達一百多億台幣。 在實施週休二日之後,大量的假日人潮,讓許多花農、花卉業者,更紛紛創造出美麗的花市、花園、花田,希望能吸引人潮前來消費,讓整個花卉產業顯得十分蓬勃。為了開發台灣花卉市場,政府與民間合力打造台灣花卉王國,希望擴大台灣花卉產業,進軍國際。 但是美麗夢想的背後,卻是現實的市場競爭。在台灣,花卉業的種子、種球,幾乎完全仰賴進口,所謂國產花指得是進口花種,但是在台灣種植的花朵。因此,有人戲稱,台灣的花卉業只不過是「花卉加工業」,形同失了根的產業。 失根的苦果,其實已經慢慢發酵。 種植百合十五年的王添榮先生,家中冷藏庫中放滿進口百合的種球,等待著下種。成本不低的百合種球,生產出的價值也相對相當高昂,以往主力外銷日本,高額的利潤,讓他增添不少財富。 高利潤的榮景漸漸消失,種球來自海外,許多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將種球引入大陸、東南亞等種植成本低廉的地區,分食台灣的外銷市場,再加上國內也是大量農民投入種植百合,造成生產過剩的情形。國內、外生產者增加,國際市場因景氣萎縮,國內市場未能擴張,王先生覺得百合花產業的「好時光過了!」 黃昏時刻,中部的花卉運銷合作社,鮮花陸續到貨,工人們開始準備晚上的市場拍賣。運銷場張主任隨手拿起泰國進口的蝴蝶蘭,有點失落的說,以往是台灣出口到國際市場,現在成了國外進口到台灣販賣,花卉的品質不比本產的差。 在一番激烈的拍賣後,運輸線送出許多未拍賣出去的花,工人們再度搬起,全部往垃圾箱倒,五只一人高的垃圾箱,裡面滿滿的鮮花。張主任說,這是拍賣場的殘花政策,和參加拍賣的農民訂有契約,只有好的花卉才能拍賣進入市場,賣不出去的就毀掉,避免影響市場。 在國際上,一些花卉大國早已是百年產業,不僅在生產種植採高密度、高科技種植方式,連生產包裝也依賴高度機器。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種源的技術,完全控制下游市場的動態。 任職花蓮農改場的林學詩博士,早期留學荷蘭專攻花卉,對荷蘭花卉產業,他只用「驚人」來形容。他表示,國際間熱門的百合花,荷蘭在百年內育出二百多種品系,行銷全球。他們對種源開發的投入,常常是一個品系就一組人長期研發,甚至幾個競爭公司合力出資,邀請學術單位研究。 林學詩指出,百合花市場熱門,國內引進外國種球種植,卻不知國外的百合品種,就是利用台灣的原生百合及其他地區的百合,經過好幾代的雜交育種,得出許許多多具有商業價值的百合花卉。 在台灣有四種原生百合,其中最常見的是生長在花東及北部沿海的台灣百合,以及生長在蘭嶼的鐵砲百合。 為了彌補家有珍寶不知運用的缺憾,花蓮農改場的蔡月夏老師,在十多年前即投入台灣百合的育種研究。希望從原生種雜交育種中,育出適合台灣生長及具有商品價值的新品種。 植物育種的工作,相當艱辛漫長,一顆顆小小胚珠長到開花,都需要一、兩年時間,一旦失敗,一切從頭。但是為了建立台灣花卉產業的根,蔡夏月沒氣餒,她表示,百合的育種技術算是已經成熟,現在就是等待能育出具有市場價值的新品種。 從花市、產地,再到實驗室,看見了花卉產業繁華似錦下的蒼白,一個產業失了根,能否站得穩、長得高,可能都是在搖著邁向花卉王國大旗前,必須深思的課題。(2002-11-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