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小蟲戰略 作者:林佳穎 (公共電視記者) 前一陣子在美國進口蘋果裡檢疫出蘋果蠹蟲的事件,在台灣引起一陣不小的旋風,一旦台灣的高經濟作物蘋果、梨子、桃子等,也遭到蘋果蠹蟲寄生,果農將損失慘重。
12月初我們來到員林的百果山上,看看果農許獻忠「拱手讓蠅」的楊桃園。許獻忠說,由於近年楊桃產量多價格低落,又有進口水果的衝擊,平均每斤楊桃12至13元成本,最後每斤卻只值7、8塊,果農是越做越賠。2公頃面積的楊桃園,如今約有9成放棄。
全台灣每年400多億的水果產值,估計有3%至10%受到東方果實蠅的損壞。然而要面對東方果實蠅的長年侵害,是台灣果農不得以的宿命。根據農業試驗所研究員鄭允表示,早在日據時代就已經鑑定出,東方果實蠅是台灣的本地種昆蟲。從民國50年代,果農已沿用國外研發出用甲基丁香油誘殺東方果實蠅雄蟲,以降低牠的族群密度,而這也是至今最有效的方法。
1970年起,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始研究生物防治技術,利用生物性因子防治疫病害蟲,包括誘殺東方果實蠅這類的性費洛蒙誘殺法,或是害蟲天敵的防治等。天敵防治,是師法自然以蟲治蟲的概念。最終目的希望研發出量產的技術,能提供農民釋放田間。 「現在恢復到生物防治,看起來是人為,實際是希望用人為的力量加速回到自然界的平衡,目前還是需要農藥,但是少用或次數少一點,讓自然界受到的傷害比較少」應用動物系主任羅幹成這樣說。 在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的養蟲室裡,研究人員從自然界挑選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天敵予以培育:利用肉食性昆蟲捕食目標害蟲:比如廣食性的肉食昆蟲基徵草蛉、錨紋瓢蟲捕食目標害蟲如蚜蟲、粉蝨;或是以東方蚜小蜂寄生銀葉粉蝨等。將來有企業願意生產,便可將這些技術推廣出去。 在嘉義縣竹崎鄉,今年57歲的張仁主14歲就開始種果樹,曾多次噴灑農藥而中毒,在民國80年改用自然農法經營果園已有11年。這11年來,完全不在果園裡噴灑農藥的結果是,讓他的果園變成昆蟲的天堂。 「在我的園裡,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很多,只是要找而已」張仁主依舊怡然自得。蜘蛛、草蛉、螳螂、椿象、刺毛蟲園裡都有。有的蟲子危害牠的果樹,但是有的會抓害蟲,張仁主看著草堆裡的大螳螂說「天敵要園子自己生出來的才適應,有時氣溫不適合,自己也會飛走,也會死掉的」。 張仁主在果園裡噴灑樟腦油、苦楝油跟胺機酸調製的驅蟲液,水霧夾著樟腦的味道在風中飄,張仁主說「我不用戴口罩,也不用穿雨衣,雖然驅蟲的效果比較短,但是沒有關係」在即使果園收成如此將比別的果農低兩成,他仍願意做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