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末路狂鷹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在台灣最南端的高台上,每年一到10月,總是聚集著一群守候者,一同在這裡迎接越海而來的過境猛禽。大家的期盼中,天際上的黑點漸漸變大,一隻隻張開雙翼的猛禽,有如戰鬥機一般,以優美之姿急速掠過賞鳥高台。

  為了等待這群遠方朋友,墾丁國家公園解說員蔡乙榮,十多年來一到9月份,就固定到高台上守候,計算過境前來的猛禽。他手持望遠鏡向天空探查,有如一位航空母艦的艦長,等待飄洋過海的戰鬥機群安然降落。

  灰面鷲、紅腹鷹等數十種過境猛禽,棲地分佈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以及北韓等地。每年秋末,牠們就由各處匯集到日本九州,開始南遷旅程。在南遷的路徑上,經過台灣南部的墾丁稍作休息,然後繼續南飛到東南亞過冬,隔年春天,再經過台灣中部彰化八卦山一帶,返回北方的故鄉。

  英姿威武的猛禽,在漫長的南遷旅程中,必須橫越千山、渡過汪洋,挑戰體能極限。但是更大的險阻,卻是來自人類。在匱乏的年代裡,高額的利益,吸引民眾瘋狂獵捕猛禽,人們更以「南路鷹一萬死九千」,來形容過境猛禽的死傷。

  這種近乎殺戮的獵捕,讓猛禽數量急劇減少,1972年政府宣佈全面禁獵,停止標本出口、標本製作,但是仍然無法禁絕市場的交易。1989年保育法頒佈,將台灣所有猛禽劃為保育類,這才完全禁止人們對猛禽的獵殺、交易與飼養。

  長期的獵捕後,猛禽族群急速下降,天空裡黑鳶漸漸消失,只留下紙鳶憑添想像,在許多關心鳥類團體不斷的推動下,大眾開始關心台灣猛禽的生態保育。從自然保留地的劃設,到國家公園的成立,物種棲地環境的保育及研究開始被重視,甚至結合國際力量,來挽救這些天空裡的王者。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成為鳳尾蒼鷹、松雀鷹、大冠鷲等留棲型猛禽的安全的繁殖環境,針對這些猛禽的生態,展開為期數年的研究,並且累積許多珍貴的觀察成果。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黃光瀛研究員說明大冠鷲的生態,大冠鷲是台灣常見的留棲型猛禽,棲地多半在森林邊緣,主要的食物是蛇,繁殖季節在2-5月。繁殖時由母鳥負責孵卵,公鳥外出找尋食物。幼鳥在巢內慢慢成長,並在鳥巢附近練習振翅,直到七十餘天後離巢,成為大冠鷲的亞成鳥。

  國家公園內的保育成果,讓停棲的猛禽有個安全的家。但是在國家公園之外,卻仍有鷹群流離失所成為天空的吉普賽。當鷹兒開始流浪,一個人也以赤足,追著鷹兒前行,他許了願,要為台灣黑鳶作傳20年。

沈振中  台灣猛禽中,黑鳶是最靠近人類居住地的種類,在基隆的港灣上,常常可以看到牠們的身影,牠們學習和人類共存。但是人類的開發行為及生活方式,卻讓這群黑鳶失去了家、找不到食物,族群不斷銳減。

  原本在基隆常見的黑鳶,因為人類大規模的開發行為,迫使牠們在10年前就離開棲地,踏上流浪旅程,不斷遷徙尋找安全的棲地。愛上黑鳶的沈振中,也跟著開始流浪,走遍台灣調察黑鳶的族群。他不僅記錄黑鳶的生命史,也利用機會與人分享黑鳶的美。

 

  當狩獵的槍放下,賞鳥的望遠鏡高高舉起,猛禽開始逃脫血腥殺戮的命運,卻面臨棲地喪失、食物短少的困境。於是,這群在高台的數鷹人,林間的護鷹人,鷹巢下的守鷹人,以及浪跡天涯的愛鷹人,開始喚起人們對猛禽的關心,因為他們都明瞭正在與時間賽跑,搶在狂鷹末路之前,還給牠們一個自由的天空。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