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雲豹的腳蹤 作者:張岱屏 (公共電視記者) 相傳在南方的山林裡,有一種神秘的動物,近20多年來沒有人見過牠,但是牠美麗的身影卻始終在人們的記憶中出沒,留下忽遠忽近的蹤跡。 巧妙身形,鑲嵌在古代玉飾 雲豹生存在台灣有多久的歷史,分布的範圍有多廣,現在的人不得而知。但是在考古挖掘出的證據中,有一種被稱為「人獸形玦」的玉飾,它是由兩個人以及一頭貓科動物所組成;追溯起來,這可能是台灣最早跟雲豹有關的文物。
南排灣族是階級分明的社會,而雲豹皮象徵著尊貴與地位,只有頭目與貴族階級才能擁有。在屏東來義鄉,有3戶人家仍然保有世代相傳的雲豹皮,南排灣族頭目高武安是其中之一。高武安說,他的祖父曾經在南大武山排灣族的傳統獵場獵過5隻雲豹,而僅存的這件雲豹皮衣超過百年的歷史,由2隻雲豹皮所合成;雖然毛皮已經脫落,但雲狀黑色的斑紋仍依稀可見。最珍貴的是頭目所戴的頭冠,還鑲著雲豹的下顎與牙齒,但是自從他有記憶以來,部落裡就再也沒有人獵過雲豹。南排灣族部落保存的雲豹皮衣與頭冠,如今成為雲豹曾經在這個島嶼生存過所留下的唯一「物證」。
神秘靈性,留存在原住民傳說
對於魯凱族來說,雲豹更是族群精神的表徵。屏東霧台鄉舊好茶部落(魯凱語稱為「古茶布安」),又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魯凱族的祖先跟隨著雲豹的腳步,從遙遠的東海岸翻山越嶺,沿著太麻里溪而上,來到大武山的西側定居,這一群人被稱為雲豹的子民。
一絲希望,隱藏於山雲林霧 關於雲豹的種種傳說,使人們對這種神秘的動物充滿無限的遐想,也促使生態研究者不畏艱苦,上山尋覓雲豹的蹤影。3年前,屏科大的研究員姜博仁組成雲豹研究團隊,進入雙鬼湖及大武山自然保護區。這是近年來第一次有學術界針對雲豹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調查。 3年來,姜博仁的團隊進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10餘次,架設了上百台的自動照相機,從霧頭山、茶埔岩山、北大武山、南大武山,一路追尋雲豹的蹤跡,曾拍攝到非常稀有的保育類動物黃喉貂,也經常在上山的途中與水鹿、山羌、 山羊、台灣獼猴打照面。3年過去,雲豹調查計劃即將劃下句點,但是始終沒有發現和雲豹有關的蛛絲馬跡。究竟,這種動物還存在嗎? 雲豹,就像是台灣山林史中的精靈,輕輕走過人與山之間的夢想。牠或許已絕跡,或許還在,存在於大武山繚繞不散的雲霧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