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生態 工作 假期 作者:楊蕙萍 (公共電視記者) 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嘉林道,海拔介於50到1500公尺。漫步在林道間,沿途盡是恣意滋長的苔蘚和蕨類。白天登高可以從這裡遠眺台東平原,一海之隔的綠島朦朧可見。夜晚,橙腹樹蛙在低聲唱鳴,螢火蟲的閃耀如點點繁星,綴著夜色,讓利嘉林道成為生態旅遊風潮下新的遊憩據點。 寫下第一本工作假期日記 休假可以睡到自然醒,也可以遊山玩水購物血拼,端看如何捨取。 今年八月,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德國、美國五個國家24位志工,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帶領下來到利嘉林道,他們在這片青山綠野,揮灑汗水,讓自己更貼近土地,更用行動,為台灣生態史上寫下第一本工作假期日記。 卑南族的阿龍是利嘉林道生態工程的工頭,假期的第1天,他的出現,透露著這趟台東之旅不尋常的意義。阿龍在生態池畔先進行palisi儀式,在原住民文化裡,山林萬物都有神靈,進入山林首先須對大自然恭敬,阿龍向祖靈祝禱,希望這些遠道而來的志工順利的開始,平安的結束。 工作假期的概念,最早起源於1920年,德國和法國的青年看到法國農場在第1次世界大戰遭受破壞,自發性的發起重建工作營隊,80年代這樣的工作營隊形式被運用在環境保護上,成為環境信託團體號召短期志工投入生態保育的主要活動。 巧克力慕斯與粿 於是英國、日本、韓國有著國民信託組織,經由推行工作假期,植樹、蓋屋、造林,但建生態池是頭一遭。台灣首次的生態工作營隊,帶著志工服務的精神,挑戰的是協助利嘉林道建造一個具有污水處理的生態池。生態池是什麼?很多人都不清楚,一切從基礎的補土開始。補土的過程美國籍志工華威廉說像巧克力慕斯;台灣的邱百琴感覺像是在做粿;參與建造者本身文化背景,人的多樣在生態池裡激盪出火花。 研究溼地多年的中研院研究員謝蕙蓮認為,溼地的建置最重要的是符合社區需要,並且是讓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因此,生態池的功能與栽種的植物成了重要的規劃方向。 日本的佐佐木孝子和韓國的朴真鎬等人,在林業試驗所生物組助理陳俊銘陪同下開始採集適合生態池的水生植物。父親從事河川保育30年的佐佐木,對於參與發現台灣的植物非常有興趣,也在當中重溫中日歷史交會下的文化產物。台灣志工黃春蘭說,雖然生長在台灣,但長期在都市叢林裡,許多人對植物其實都很陌生,而遠道是客的熱情,也讓國際志工感受到台灣人情味。 除了動態的施工,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教授,和當地的藥草園園主戶外教學,是寓教於樂的另一種展現。無論是工作或度假,前進台東,接受卑南族文化的洗禮,才算不虛此行。 營火、歌聲和舞蹈,四天三夜的生態工作假期,點燃台灣生態工作的希望,開啟台灣生態工作新的扉頁,也讓台灣的環境保育再度與國際接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