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鹿林一號 作者:楊蕙萍 (公共電視記者)
不同視野的鹿林一號 為了尋找鹿林一號,9月9日晚間9點,我們來到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前山,而鹿林一號,還得從停車的地方再往上走600公尺。 鹿林一號,位於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前山,行政區上屬於南投縣信義鄉,這個門牌是中央大學天文所控制中心。裡頭放置了台灣最大的1米望遠鏡,整個鹿林前山天文台內有3具望遠鏡,另外兩具76公分的望遠鏡,卻架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內橫跨兩縣市,這是鹿林前山天文台有趣之處。
環境對望遠鏡的性能影響重大,台灣山區濕度大,在白天不進行觀測的時候,鹿林一號必須打開除濕機。操作過程出現狀況,在交通不便的現實下,包括原住民在內的助手人員,必須學會緊急修護處理。 遇見超新星
這也使得由葉永煊主持的「超新星巡天計畫」,在美國加州和大陸北京等國際天文合作觀測上,交出亮麗的成績單。陳英同是超新星計畫的參與人員,就是藉著這具1米望遠鏡,發現第3顆超新星現象。
由於超新星爆炸有最大亮度,因此這也成為天文研究上標準燭光,也是重要的距離量呎,進而了解宇宙膨脹速度,這些看似遙遠的天文研究,追求的終極目的,在於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 天文學與文明 不過他們也不諱言學天文,難免常被問到離科學研究比較遠的問題,像是對星座的看法、流星殞落與人的死亡,甚至是世界末日等等。 這些問題聽起來有點天馬行空,他們的回答或許不浪漫,可倒是真的有科學數據顯示呢。 從占星到觀星,天文學伴隨人類文明而發展,天文研究需要最先進的科學工具,天文觀測需要最純淨的環境,但人類文明常常妨害天文觀測,這是天文學面臨的難題。
沒有光害也就不會「月明星稀」現象,在這裡我們看到有別於節省能源的另一重思惟,也衷心的企盼抬頭仰望,台灣的天空依然繁星點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