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修補生命的翅膀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鳥類的守護站
在台灣,存在一個鳥類的救援網絡,由各地鳥會以及當地獸醫師相互配合,第一線收容醫治民眾送來的受傷野鳥,如果鳥類傷勢情形嚴重或需要復健,就再轉送設備較好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醫療。 急救站的詹芳澤獸醫,經過X光的判圖後,決定為其中一隻受傷燕鷗進行手術,重新接合骨折的翅膀,但是為小小的鳥類動手術,困難度相當高,因為缺乏專用的醫療器材,幾乎所有器具都得自行設計打造。 手術過程解決麻醉及接合骨材的問題,花費2小時完成手術,小小生命能否倖存,就看牠能否渡過手術後的危險期,但是經過一晚,詹醫師再度前來查看,小燕鷗已能站立進食,一個生命被搶救回來。 復健樹林
急救站的樹林裡,有一棟木搭的簡陋建築,屋內由木板隔出的一間間小房間,就是猛禽專屬的復健病房,房門外的小卡片標示著牠們的病情。在急救站內,目前收容許多猛禽,因為這些猛禽需要較大的隔離空間,才能保持野性,等野放後重返自然,因此全國受傷的猛禽,幾乎都往這裡送。 急救站中並不是只有猛禽,還有一些小型的鳥類,關在另一處鳥籠內,裡面有許多珍貴鳥種,像一隻不怕人的藪鳥,長相相當可愛,每次到了吃飯時間,就是一幅淘氣的模樣。對於這些小型鳥類,急救站為牠們設計一個自由走道,只要能夠通過走道的鳥類,就表示已經完全康復,能夠重返天空。 治療傷痕搶救人性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能在治療後重返天空,一些受傷太重的鳥類,在手術保住性命後,就只能終身收容。在急救站裡,鳥類受到的傷害千奇百怪,有些傷害,來自人類的無情殘害,看了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受傷不能重返自然的鳥類,不僅來自身體上的傷害,也包括人為造成的野性改變,像急救站中另一隻大冠鷲,會發出像狗一般的哀求聲,像狗一般跑著來搶奪食物,和一般所想的凶猛老鷹的形象相差甚遠,完全是人類長期飼養所導致。
生命翅膀由此展開 他們開始思考,透過生態教育的展示,開啟一個有別於到動物園,觀看美麗動物的角度,讓更多人透過解說的觀看,瞭解這些不能回到天空的傷鳥,明白人類對於動物生命的無情輕忽,也為這些傷殘的鳥類,修補一雙生命的翅膀,讓牠們舞著殘破的雙翼,激起人們愛護生態的心。
救援行動成為挽救鳥類生態的最後一道防線,天空是鳥兒的故鄉,當人們讚美天空裡美麗的翅膀,也該想想在陰暗的箱籠裡,一些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期待更多熱心人的努力,給牠們一雙生命的翅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