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丹大狩獵紀事 作者:張岱屏 (公共電視記者)
狩獵是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生活重要的環節。對於許多原住民來說,山上的獵場是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山打獵,就像是一條找回自己的路。當森林砍伐、棲地破壞、保育的壓力接踵而至,最直接衝擊到的就是在山林行走的原住民。流著獵人的血液原本是一種榮耀與驕傲,長久以來卻被污名化,打獵成為一件必須偷偷摸摸的事,一不小心就要觸犯國家公園法或野生動物保育法。
丹大地區是中央山脈的核心地帶,也是布農族人的傳統獵場。根據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的調查,這裡野生動物一年的獵捕量超過五千隻,但是被抓到盜獵的案件,一年只有一件左右。規劃這次狩獵試辦活動的王穎認為,在強大的狩獵壓力下,丹大地區還能夠維持穩定的動物族群數量,這或許是一個機會,可以藉由開放合法狩獵,爭取當地原住民的認同,共同管理野生動物的資源。在同時,生物研究學術單位也可以藉由對獵物的測量、紀錄與採樣,建立丹大地區野生動物更完整的資料,做長期的生態監測。
行政部門對於狩獵時間、獵物等等的限制,與居民傳統的狩獵習慣,畢竟存在著落差。試辦期間的管理與限制,讓原本照習俗默默上山打獵的長老感到相當不習慣。另一方面,60年來原住民第一次合法狩獵,吸引了許多媒體在檢查哨前守候。事實上,打獵對於部落居民來說本來就不是新鮮事,但是開放狩獵的消息對於媒體卻充滿吸引力,獵人一到了檢查哨便受到媒體的包圍。於是乎林務局這個將狩獵行為檯面化的動作,便意外地在媒體上渲染開來,林務局大概沒想到,開放狩獵對於媒體的意義,恐怕遠大於對當地原住民的意義。 林務局主動釋出善意,希望取得原住民的信任,但是獵人的反應卻似乎不如預期。行政部門不但要面臨來自原住民方面的疑慮,更受到保育團體的質疑。原本保育與狩獵之間的爭議,又再度浮上檯面。包括關懷生命協會等保育團體,連署要求農委會停止丹大地區狩獵試辦計畫。野生動物的生存權與原住民的狩獵權,何者優先?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再次交鋒。 價值觀的辯論或許會流於各說各話,但是,在政策的技術面上,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卻需要拿出科學、精確的數據,做為對話的根據。在民間團體舉辦的丹大狩獵討論會上,保育團體也提出要求,希望行政部門能有更完整的資訊。面對外界的質疑,王穎教授提出這幾年在丹大地區所做的「哺乳動物相對族群數量分析」指出跟4年前相比,水鹿、山羌等哺乳類類動物出現頻率呈現增加的情形。 開放狩獵試辦計畫的波瀾,凸顯了漢人社會與原住民部落之間的差異,以及行政部門與原住民部落之間長久的不信任。試辦計畫本身從善意出發,是否能達到善的結果,卻需要行政部門、學術單位、原住民與保育團體之間,更細緻的討論、更完善的溝通、以及更深刻的信任。
【參考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