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獵人的現代組曲 作者:張岱屏 (公共電視記者) 【製作源起】 去年年底,林務局舉辦丹大開放狩獵試辦計畫,在保育團體與原住民團體之間掀起了漣漪,狩獵與保育之間的爭議再度浮現,而「獵人角色的轉型」這樣的想法與規劃也被提出討論。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曾經計畫,在丹大地區推動將部落的獵人轉型成為生態嚮導,而屏科大野保所教授裴家騏也曾經構思恢復原住民傳統的獵區獵場制度,讓原住民獵人回到山林經營傳統領域,成為保育自然資源的先鋒。許多人質疑,這樣的想法可行嗎?這是我們製作本集的一個出發點。 【幕後花絮】
【節目內容】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人林淵源,傳承父親林進元獵人的血液,4歲開始就跟著父親上山,從背東西、提水、做陷阱開始學起,慢慢累積成為一個優秀的獵人。他曾唸過6年國小、1年國中,但是小時後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跟著父親在山中狩獵,可以說他真正的學校是部落後方那一片山林。 在林淵源記憶中打獵最豐碩的成果,是有一次跟著父親上山近一個月,光是山羌就打了近70隻,父子兩人打到的獵物足以讓整個部落享用。還有一次他為了自衛,不得已違反布農族禁獵黑熊的禁忌,獵殺了黑熊。
為了調查現存3百多隻黑熊的分佈與活動路徑,研究人員必須找到適當的位置放置陷阱,在不傷害黑熊的情況下將黑熊麻醉並裝上追蹤項圈。這項困難的任務之所以能達成,憑藉的是林淵源行走山林40多年的經驗。6年來,他帶領研究人員深入山區,尋找黑熊爬過的樹、吃過的果實,還蒐集了上千坨的黑熊糞便,從中了解黑熊的性別以及食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