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大道之行 作者:楊蕙萍
除了美學上的效果,行道樹還有隔音、清淨空氣、微氣候作用,行道樹栽種的歷史可追溯到歐洲,而台灣卻是從荷蘭人佔領開始,在台南官田種行道樹。日據時代,台灣濕熱的氣候讓日本人很不習慣。90歲的孫秀花9歲的時候就在當時的政策下,在台東卑南往初鹿的路段,和兒時玩伴每天上學為茄苳樹澆水。80年後這條路綠樹成蔭,成了遠近馳名的綠色隧道。 50年代,為了經濟考量,許多原本遮蔭的行道樹遭移除,改種價值高的果樹,芒果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樹種。即便到現在,還是有些鄉鎮道路栽種芒果,每到了採收或防汛季節,維修人員就開始進行修剪行道樹。
「我是覺得落葉好多,在這邊工作很不方便」看著史家慶修剪的商家陳小姐這麼說。
史家慶說,他們對樹種沒有選擇權,上面怎麼種就怎麼剪,但是最怕的是碰上了病蟲害,一下子就是整排樹,整棵樹病變。 疫情從去年剛發病的台東、高雄蔓延到台南、台中、台北,甚至離島澎湖、蘭嶼,只要是種植刺桐行道樹的路段,幾乎無一倖免。 「我們對刺桐釉小蜂所知甚少,去年3月發病,去年7月國際澳洲學者才將這種蟲害定名,我們只知道這是外來種,目前沒有效的科學防治方法,連較早傳出疫情的新加坡也束手無策」董景生說。 在道路開發上,行道樹經常是工程附屬品。這項往往涉及數百萬甚至是千萬的發包工程,幾乎只由幾個人決定。園藝、蟲害防治、森林、工程設計、維修人員甚至是民眾常常被排除在外,「苗圃驗收與防疫檢疫單位都沒有嚴格把關」負責處理的林試所人員語重心長的表示。 「有些官員為了趕快看到植樹成績,因此採購先在苗圃栽種樹木,等到一定高度再移植到道路上,這種移植的樹,本來就不如原地栽種的樹苗,無法有根繫作用,甚至樹幹、樹根都被截枝,談不上抓地力,颱風來了當然容易倒。」擔任桃園縣政府林務課推廣的陳新宗長期觀察發現。 刺桐蟲害事件還沒落幕,在行道樹分工卻缺乏整合管理情況下,誰也不能保證下一場疫情不會發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