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蘭嶼•另一種注視

記者:郭志榮(公共電視)
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

面對觀光浪潮來臨,蘭嶼人如何以傳統架接未來,是重要的課題。  小龍,一位蘭嶼的年輕人,多年前曾寫信給總統,為遷走蘭嶼的核廢請命,但是核廢未走,小龍看見蘭嶼的新危機顯現,旅遊狂潮讓蘭嶼不再寧靜,美麗島嶼處處開發,改造成為適合遊客的觀光聖地,蘭嶼不再是達悟人安居的樂園,也背離祖先將蘭嶼稱為「達悟人之島」的意義。

  一如台灣其它離島觀光,蘭嶼成為旅遊消費的熱門地點,大量的遊客到來,利益多數流入外地旅行社的手上,蘭嶼居民除了失去傳統的迎合觀光客賺點小利,不然就是面對遊客好奇的眼神不知所措。蘭嶼在觀光介紹裡不斷出現,但是卻少了自己的言語,島嶼像在觀光浪潮裡漂浪,失去未來的方向。

在老年人的解說下,記憶中的蘭嶼不再是斷裂的世代差異。  蘇瑞清擔任蘭嶼社區發展組織的理事長,多年來他一直想在傳統與現代、浮華與簡樸之中,摸索一條適合蘭嶼發展的路,他認為除非封島斷絕外界一切連繫,否則蘭嶼難以逃脫現代化的衝擊,那麼在觀光浪潮來臨的時刻,蘭嶼人所能做的是讓傳統如何架接現代,改變外界對蘭嶼的想像,讓蘭嶼子民決定自己的未來。

  今年七月,一個生態解說營隊在蘭嶼中學校園展開,小龍和其他蘭嶼青年加入這個團隊之中,他們開始重新學習蘭嶼的文化事務,因為他們要把這些原本屬於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言語,帶領外來的遊客,一個觀看蘭嶼的方式。

  課程裡,這群蘭嶼青年重溫自己的文化,在蘭嶼老年人的解說下,記憶中的蘭嶼不再是斷裂的世代差異,所有文化事務也不再是旅遊書上的景點簡介,他們在一個又一個有關先祖的傳說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開始明瞭玉女岩的命名,充斥外界對蘭嶼的錯誤詮釋,那塊岩石真正意思是祖先告誡父母不要爭吵讓家庭和樂,他們瞭解蘭嶼一年只有十個月份,其中充滿人與自然的和諧道理,他們不斷學習,體認蘭嶼在現代社會中的真實意義。

玉女岩 蘭嶼的青年們重溫自己的文化,要闡述屬於自己的故事。 以傳統架接未來

  當來訪的遊客,帶著好奇的心情踏上島嶼,小龍和這群充滿自信的蘭嶼年輕人,開始帶領他們認識蘭嶼,那是有別美麗景點的佇足拍照,不同陌生文化的神秘觀奇,而是用著朋友的心胸,招待朋友瞭解蘭嶼男人的海、女人的田,以及蘭嶼許許多多事物,讓蘭嶼不再神秘,因為尊重在無盡的驚嘆中油然生起。

  改變在發生!但卻是在遊客身上,一旦蘭嶼子民掌握外界注視蘭嶼的方式,改變的不再是蘭嶼迎合遊客、迎合現代,而是外界因為瞭解更加珍惜這座美麗島嶼。

  蘭嶼,另一種注視,不再是外界的觀看,以及欲加的改變,而是蘭嶼子民愛護鄉土的眼光。(2005-08-12)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