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廚房開始的生態關懷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一般具有所謂「現代女性主義」意識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總是把「廚房」視為壓抑女性發揮自我潛力的象徵。於是,「走出廚房」很自然地就代表了女性獲得「解放」的事件。 1983年,當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我也和許多現代女性主義者一樣,想要找一位保姆來幫忙帶孩子,好讓我可以去「實現自我」。可是,拜訪過幾位口碑極佳的保姆之後,我決定自己帶孩子,成為一個全職的媽媽。因為,我發現,沒有人比我更合適擔任我孩子的保姆。於是,我開始「走進廚房」,與現代潮流背道而馳,踏上「逆向行走」的人生旅程,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個選擇會成為我的人生轉捩點。 老二、老三、老四陸續報到,我成為手忙腳亂的全職媽媽。這時期,整個台灣社會正經歷由威權邁向解嚴、由傳統走入現代的巨大改變。伴隨著現代化生活而來的各種現實問題,如洶湧的大浪翻滾而至,我深深感受到疏離、不被肯定、沮喪、鬱悶、絕望、壓力、擁擠、醜陋、仇恨、瀕臨崩潰等屬於都會生活困境,幾乎無法招架。內心深處的直覺,非常清楚知道這些負面的感覺都不對,並且知道,假如我仍然希望自己是個身心健康的媽媽,就必須拒絕它們。例如:當我發現自己小題大作的對孩子所犯的一點小錯而咆哮怒罵,我知道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已經超過我所能負荷的極限,因此,必須學習放慢腳步,調整生活的節奏。 此外,透過報章雜誌在環境污染方面的報導,我開始為孩子生活在污濁的空氣與農藥化肥威脅下的環境擔憂。為了維護孩子的健康,我開始加入主婦聯盟,因為,我不希望由於自己的無知,使孩子的健康受到威脅。 透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我漸漸了解到,過去40年來,台灣社會正經歷由「自然」走進「不自然」,也因此由「健康」走向「不健康」的過程。因提倡「土地倫理」而被稱為「生態保育之父」的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在他那本被稱為「保育聖經」的鉅著《沙郡年記》(A Sand County Almanac)序言中說:「我們這個追求『愈大愈好』的社會,已經變成像是憂鬱症患者一樣,被追求經濟健康的強烈意願所纏擾,結果反而失去維持健康經濟的體質──這時候,最受歡迎的事,莫過於對過度泛濫的物質享受要有一點健康的厭惡。」我發現自己目前在台灣所感受到的,與超過半個世紀之前李奧波在美國的感受一樣。 書中最後一個部分,李奧波指出:「有機體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它具備內在自我更新的能力,這種能力代表它是健康的個體。」他又說:「只有健康的文化才能夠餵養和成長。」李奧波對於健康的有機體──不論是個人或土地社群──的洞識,我感到非常深刻的共鳴。 我相信,只有當整個社會擁有健康的個人、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社區、健康的文化和健康的土地時,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性」。(2004.01.30) 後記: 「要做的事情多,心裡忙亂」大概就是現代婦女的生活寫照,因此,婦女要走出廚房之前,可能必須先學會「分辨」那些事情是「不可少的」,也必須先學會「選擇」那「最好的」。 生態關懷者協會的前身為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歷經10年的參與,並沒有參考高深的學理,也沒有作社會分析,有的只是「要做的事情多,心裡忙亂」的困境,以及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活得健康一點」的卑微盼望而已。走進廚房,正是我在這種困境與盼望之下所作出的「分辨」與「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