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的地下水] 地下水中的鐵 作者:陳文福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博士)
地面水開始流入地下後,就沒有氧氣的來源,加上地層中的生物殘餘所形成的有機碳,開始消耗溶氧,經過一段距離後,地下水中的溶氧就被「用」光了。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扇頂區的地下水中還有溶氧,但往中下游流動,到扇央時溶氧就沒了,尤其泥層越多,溶氧消耗越快。 地下水缺氧後,地層中礦物裡的鐵質,經由微生物作用,就開始被還原出來,形成二價的亞鐵離子,此時控制厭氧(缺氧)水中鐵濃度的因子,主要為「碳酸氫根」及「硫化氫」離子。 淨化水質的重要功臣
在濁水溪沖積扇第1含水層中,扇頂地下水的鐵濃度很低,因為有溶氧,使鐵離子變成氫氧化鐵沉澱。離開了扇頂區,鐵濃度越往深層越低,硫化氫碰到鐵變成硫化鐵沉澱。初生成的硫化鐵是無晶形,墨黑色,數小時後漸變為Mackinawite礦物,也還不穩定,最後會轉變成黃鐵礦(pyrite:Fe2S),也就是俗稱的「愚人金」。從無晶形到黃鐵礦,地下水中的鐵濃度降低數百至千倍以上,其他的重金屬也會共沉澱在黃鐵礦附近,包括砷也會形成硫砷鐵礦,水質因此被「淨化」了。
※本文圖文資料摘錄自遠足文化《台灣的地下水》一書,欲購本書及相關延伸閱讀書籍,請見:
「台灣的地下水與相關延伸書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