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資源] 問題是產業調整 非能源供應 作者:柳中明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主任) 全國能源會議於20、21日召開,各項決策建議,都將影響各行各業未來十年以上的發展。到底政府將帶領我國往哪一個方向? 現今全球能源價格易漲難跌,而我國近年經濟成長率竟較能源消費成長率為低,在90%以上的能源是自國外進口的先天不利因素下,能源成本愈來愈高。設若政府為因應《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與遵守非核家園的承諾,決定從嚴規範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則必將對傳統工業,逐步施加緊箍咒。如此雖符合國內環保團體們的期望,與國際發展趨勢,但恐將不利整體經濟發展。 未來,全國動員式的節約能源宣導、能源效率提升與新能源開發等,均將較現今更為熱絡地推動。但這些運動必須在相當一段時日後,才可能獲得成果。所以許多資深經濟學者均已紛紛指陳:非核家園的政策必須修正,以提高無碳排放的能源比率,來因應溫室氣體排放抑制的國際發展趨勢。 非碳能源供應的時代在21世紀內將會出現,不過,核能並未被認同是未來的能源供應主流之一,至多不過是過渡期的輔助能源,其所伴隨的風險與核廢料,終究非台灣可以承受。 我國的根本問題在於經濟的轉型,就是必須將高耗能與高排放的產業貢獻比率逐步下降,讓高效益低排放的產業貢獻比率逐步提升。觀察全球最富有的瑞士、北歐三國,或是日本、英國等島國,當經濟成長達相當程度時,單位能源消耗所創造出的財富卻是逐年增加,關鍵就是培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所以政府最急迫的問題是產業調整,而非是核能供應。若不積極處裡,我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樂觀,當然更別說是因應《京都議定書》。 此次大會中,政府部門若採積極態度,應以總量管制搭配各項經濟手段,作為規劃主軸。宣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抑制時程表,合法化各項經濟手段,如徵收碳稅等讓市場自動進行調整,同時積極推動低耗能高效益產業。文化、藝術與娛樂產業貢獻全國GDP的比率尚不及1%,當以先進國的10%為努力目標。 若是政府部門認同經濟學者們的看法,則非核家園的政策將會出現鬆動。各部會將在此次大會中以志願減量為主軸,鼓吹節約能源與能源效率提升,但不主動規劃減量時程表,當然也不會觸及各部門的減量分配。期望的,應是在下一次的全國能源會議中,全力支持核能源比率提升。 依《京都議定書》的形成經驗,在未來3~5年間,國際將會確定先進國在2013~2017年間的減量幅度,同時討論通過第二個議定書以約束新興工業國。屆時,政府將召開另一次全國能源會議,並在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緩衝時間愈來愈短的現實壓力下,順理成章地以提高核能比率為主要因應策略。 由於全國能源會議的結論,僅僅代表行政部門的意見,而非全民的意願,所以立法院才將是整個趨勢發展的主戰場。環保團體與工商企業應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攜手合作,儘速討論通過「溫室氣體管制法」,明訂減量時程,並合法化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等經濟手段。 事實上,行政單位能拖就拖的策略,最頭痛的應是各工商企業,特別是跨國經營的大企業。全球提高能源生產力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密集度的走向,已是非常明確。企業們最擔心的就是國外各主要市場,隨時會藉因應《京都議定書》之名,行排擠競爭對手之實。而我國若能及早規劃減量時程表,反有利於企業的長程因應準備。 此次全國能源會議的結論建議,實無法樂觀期待。僅能期望全民能體會到拖得愈久會傷得愈重,今日的決定會害到明日的子孫,讓立法的機制來制衡行政的無擔當。(2005-06-21) ※本文同步刊登於200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