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的未來]

菜蛤叢生,嚴重污染水庫?

作者:鄭先祐 (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報載標題「河殼菜蛤叢生,嚴重污染石門水庫」,內容指出「河殼菜蛤生物性污染有擴散跡象,台灣水庫可能面臨重大生態浩劫」。如此的標題與說法,可能會誤導讀者,誤以為石門水庫的水質因此被嚴重污染!然而,事實卻不全然是如此。

  河殼菜蛤為貽貝科貝殼,其營生方式是過濾水中的有機質。過濾水中的有機質,這是有淨化水質的功能。倘若水質太差,貽貝類將很難營生。河殼菜蛤叢生,或許是水質中的有機物質增加,同時也可能是其自然限制因素(如天敵)已經衰減或消逝的結果。

  教科書中提到的「斑馬貽貝」(類似河殼菜蛤)危害美國五大湖的案例,主要是說外來種所造成的問題。「斑馬貽貝」是來自亞洲,經由人類的船隻等運輸工具進入美洲的水域。於美洲水域內,沒有壓制其族群的自然天敵,「斑馬貽貝」因而大量增生。美國當局所擔心的是其大量增生阻塞水管,和排水道。

  倘若按報載說,河殼菜蛤為台灣原生物種。這就和「斑馬貽貝」案例不同。原生物種於其原生地區,理應不可以稱為「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指的是外來的物種的入侵,對原生物種產生危害,或是造成物化環境的改變。

  原生物種的族群發展,理應都有其自然調節的限制因素存在。原生物種的族群量,突發性的擴增,可能是生態體系生病的警訊,但這不是「生物性污染」。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