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的未來]

生態廊道:自然與人文的無障礙空間

作者:汪靜明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9年,筆者第一次聽到「無障礙空間」這名詞,是在自然科學博物館服務期間。當時,漢寶德館長在全館會議時,以恐龍廳上下樓為例,說明科博館的通道,將改善成無障礙空間,而這件事就請剛從美國回來的汪靜明博士來研究如何改善。在十多年前,對於台灣社會大眾來說,這還是個新觀念。漢館長的輕描淡寫,竟是促使我深層了解無障礙空間的第一個機緣。

  近月來,「高山纜車」、「國家步道」、「北宜高速公路石碇坪林段,春節前開通」等幾則有關交通建設報導,在台灣的新聞視窗裡,一個個開啟。從生態視窗而觀,這些所謂的交通工程,對於台灣的自然與人文,又有什麼關鍵的生態關聯呢?

  台灣,原本是饒富「山林水石」、「蟲魚鳥獸」的美麗之島。曾幾何時?不,其實就發生在數十年間,台灣地貌被人改造了,生物棲地也被人碎裂化了。回顧在台灣社經發展中,交通建設扮演了「打帶跑」、「帶動暢」的驅動角色。於是,快捷便的「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畫」,就被鼓吹上路了。一些工程開山爆破的「打」,難免會破壞山林風水。因此,原本綠色的美麗之島,在穿山越水的交通工程下,就興建了為車「跑」、「暢」的條條串聯,又環環並聯的路網;而台灣的山林,在一片親愛的darling(打林)聲中,就成了脆弱的「林待育」。

  台灣,仿若一條在海中的魚。試觀,這條「台灣魚」,是如何被台灣人利用呢?快捷便方法之一,就是先鱗片刮除,將魚身橫貫、縱貫的表面劃幾刀,再下油鍋;那麼這條魚,就容易被炸得酥透。我們棲身地,真的就好像這條被油炸的台灣魚,體表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被快速道路切割成好多塊。工程師如廚師,沾沾自喜;遊客如食客,人人稱好。當然,聰明的廚師如食神,也會懂得在端出台灣魚前,弄點公共藝術裝飾一下,吸引食客食指大動,引得觀眾拍手叫好;那管那些關心台灣山水的保育建言。如此,「台灣人為刀俎,台灣魚為肉身」的場景,並未註腳在台灣交通建設的里程碑上,卻刻印於台灣山水破壞的陋室銘裡,而有待台灣「水與綠建設計畫」的生態復育。因而,政府目前推行「台灣地貌改造運動」,即是彌補過錯的自省。值得提醒的是,台灣的地貌是自然天成的,人的地貌改造行動,僅能順應自然運動;不然,大地震的「海嘯」一來,大家「還笑」得出來嗎?

  自然環境中的山林河溪,是許多野生物的生活棲所,及其生命信息交流的自然生態廊道。人類環境中的道路,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通路,也是生產物品交流的人文生態廊道。如果人類的交通建設,不侷限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架構,可以再擴展至生命中心主義的關懷生命、生態中心主義的尊重自然。那麼,今後政府擬組織再造的交通及建設部,就不再是「只顧人類,不顧蒼生」的小格局了。或許一些建築工程師,得不到人類所頒贈的工程獎;但是台灣的野生物代表,會在山水間近自然的生態步道旁,為這些懂得自然文化、生態建築、環境保育的有心人,以自然的交響樂,鳴謝、銘謝!吾愛無礙的生態廊道!2004年底那一場跨年小雪,降在北台灣大屯山主峰,自然吸引一大群人車,突然湧入陽明山。試想,有多少人行經仰德大道、陽金公路之際,可以體會弱小生命在車道上的仰人車德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同仁,曾為了這些生命,體貼地在道路下設置了「動物穿越涵洞」──這無障礙空間的生態廊道啊?試問,台灣國道與高鐵的通車,又有多少無障礙的自然與人文生態廊道會開通呢?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