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活環保-POPs]

焚化爐 解決垃圾問題的萬靈丹?

編者前言:國際上管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甫結束於烏拉圭舉行第一屆締約國大會,由於焚化爐操作產生之戴奧辛,即是該公約禁用的12種化學物質之一,在此特別刊出香港地球之友對港府焚化爐政策之批判。文中所提「二噁英」,即為台灣所稱之戴奧辛(dioxin)。

作者:朱漢強 (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

日本三重縣 (Mie)的廢物衍生燃料儲存庫發生爆炸,導致兩名消防員罹難。(照片提供:Setsuko)  春江水暖鴨先知。香港政府還未推出引入焚化設施的諮詢文件,長江基建轄下的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已於上周開始試燒垃圾的計劃。而這項籌備數載的焚化大計即使只屬試驗性質,也得耗上5,000萬元,十分大手筆。

  生意人厲害的地方,是懂得把握賺大錢的機會。毫無疑問,焚化是長做長有的垃圾變黃金大生意,而且壟斷性高,可以讓投資商人賺個肚滿腸肥。道理很簡單,沒有人不製造垃圾,香港人平均一年下來就製造一公噸廢物,而這些大家棄之如敝屣的垃圾,正好源源不絕「餵飽」饑渴的焚化爐。只要有垃圾燒,焚化爐便可以不停運作。

  日本人早就體認到這個賺錢的「硬道理」,30年前便開始大肆發展焚化爐。在當地,每開設一座焚化設施,中央及地方政府會共同補助大半的建築成本,所以不少投資者都樂於投入這個相對本少利大的發展項目。因此,日本全盛時期有10,500座。

  但也因為如此,很多焚化爐粗製濫造,部分根本缺乏垃圾燒以致機組燒燒停停。在燃燒溫度不均及設施工藝不高的情況下,日本製造了全世界35%的致癌物二噁英,焚化爐大國的惡名不逕而走。

  1997年,日本焚化業經歷一次災難性的衝擊。政府在多番不情願下,不得不承認焚化過程能發放二噁英的事實。往後7年,焚化爐由高峰期的10,500座,大幅減少至5,800座(當中1,800座處理都市垃圾,另外4,000座處理工業廢物)。

  然而,大家都抵擋不住焚化的豐厚利潤。日本焚化企業一面「提昇」技術水平,推出「氣化」、「熔化」、「高溫焚化」等更上一層的燒垃圾工藝;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下,更用上「環保科技」之名,向外國輸出焚化產業,並以第三世界為主要推銷市場。

  時移勢易,在環保的壓力下,焚化這門生意不見得易為。日本新興的焚化企業「大哥大」Ebara (也就是新任環境保護署署長郭家強到日本參觀的公司),其位於東京以南神奈川(Kanagawa)的焚化設施,年前遭揭發打從1992年投產後,連續八年不停排放二噁英及有毒重金屬,且超標程度以千倍計。

  此外,該公司最近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附近的焚化發展計劃,也遭到當地社區及環保人士的大肆抨擊。

  引入焚化技術,不但要憂心排放二噁英的問題,還要關注官商熱烈歡迎所謂的高科技時,有否忽略焚化猶如特洛伊木馬,腹中藏著有違可持續發展的劣質價值。

  若果能吸納大量固定廢物,焚化爐便能減少使用額外的助燃燃料,成本大大降低。然而,要燒掉大量的垃圾,卻代表社會必須大量丟棄垃圾;而大量扔棄廢物的背後,則潛藏了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思維。

  日本和香港同樣遇上人多地狹的局限。前者人口1.27億,是我們的18.7倍;但這個鼓勵過度消費的國度,總垃圾量卻高得不成比例──是香港的70倍。當對方以為一把火把啥都燒掉就是解決廢物的出路時,卻似乎渾然忘卻焚化燒掉的不僅是垃圾而已,還有大量無價資源,和下一代的福祉。

  解決垃圾問題,治本之道是循源頭減廢、實施綠色消費著手。但不少既得利益者認為這樣會斷其財路,所以多抱抗拒的態度。這正是很多消費大國的不幸。

  日本反焚化爐運動人士山本節子 (Setsuko Yamamoto)最近在四月下旬抵港。她會在香港地球之友的安排下與立法會議員會晤,呼籲香港人不要迷信焚化神話。看看他人,想想自己。難道單靠末端處理技術,便是解決垃圾問題的萬靈丹? (撰稿日期:2005-04-21;刊登日期:2005-05-12)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