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水資源]

從缺水問題看台灣的水資源管理──水庫至上思維亟待檢討

作者:莫聞

  8月下旬艾利颱風挾帶豐沛雨量席捲台灣,意外造成石門水庫供水區水中挾帶大量泥沙,原水濁度過高致使淨水場功能停擺,大桃園地區近200萬人口整整12天無水可用的窘境;類似這種「豪雨導致缺水」的情景在七二水災過後的台中也發生過,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豐沛水量衝壞鯉魚潭水庫水閘門鋼纜,使得脫落的水閘門堵住出水口,大台中地區數百萬人缺水10多天,民眾怨聲載道,哀聲四起。

  對照歷年來台灣每逢老天不下雨即面臨缺水的老公式,今年居然兩度發生了豪雨過量引起缺水的情況,可見台灣的缺水問題並非老天下得雨不夠用,而是雨水下到地面後,該怎麼運用、管理的問題,凸顯了台灣的水資源管理策略面臨檢討的必要性。

水庫工程有其侷限性

  大桃園地區缺水的問題已引起各界諸多討論,有從行政層面,質疑水公司當初一遇原水濁度過高的問題時,並未立即做出適當的風險評估與危機處理,或指責經濟部未及時反應;有從水利工程面,基於石門水庫興建之初,原始目的在於灌溉、防洪與發電,石門大圳取水口設置高度較低,因而提出增設不同高度取水口與排砂設施的建議;也有從區域性供水網絡設計檢討,翡翠水庫大量原水直接排入淡水河,無法供應大桃園地區使用,在於缺乏緊急調度網絡的規劃;也有從集水區水土保持不良來著手,主張讓國土休養生息……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上述主種種論點,反而更加凸顯以水庫工程為單一思維的水資源管理方案,在面對變化多端的水文時,仍有其瓶頸存在。長久之道,應檢討這類以工程建設為主要思考、甚至以水庫興建至上的水資源管理策略,究竟有什麼不足與缺失,是否有更永續的替代方案可資選擇?關於這點,民間團體長期以來已提出許多豐富的論述,試簡要述之。

體認水庫負面效應 破除萬能迷思

  人們長久以來存在著水庫的迷思,只要一缺水,政府所提出的優先方案就是蓋水庫解決,然而,水庫的供水能力其實並未如人們所想像的如此萬能,並且暗藏著許多看不見的代價。

  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鄭先祐去年曾為文指出,台灣目前雖然已經有44座水庫,但總有效容量(約21億立方公尺)卻是有限。水庫的總供水量,大約只佔全台灣總耗水量的兩成多,比地下水的供水量(佔三成多)還少,同時也比河川引水量(佔四成多)還少。同時,開發的力量再加上污染等因素,壩址的選擇,水庫的壩址愈高,其可集水的面積相對的愈小。隨著空氣污染物的增加,亦可能影響雨量的分布,水庫的集水量因而受影響。

  水庫興建後,原本陸域豐富的生態環境被淹沒,而由於水壩的阻隔,河流的生態系統被切斷,魚類的迴游也受到影響。而水庫下游的溪流則因為流量減少,河川自淨力下降,污染的累積更為嚴重化。另一方面,水庫蘊含著龐大的水體,與大氣的接觸面積增大,加速水流失(蒸發)的速度。水庫阻絕掉河流中的沉積物,對海岸也有影響。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資料,水庫的存在會干擾河流的規律,降低了洪峰的流量使得砂石的補充減少,使得補充海岸用的砂石大量減少,連帶加速海浪對海岸的侵蝕,造成海岸線的退縮。

  若從經濟效益來看,考量興建成本、生態成本,以及興建水庫過程中所隱含的民眾抗爭、遷村、補償金發放等社會成本,據估計,每噸原水的成本已逐步逼近「海水淡化」的成本。因此,水庫並非解決缺水壓力的萬靈丹。

「多元分散」的水資源運用法則

  在過去,建築水壩,一直是被認定為增加水資源的主要途徑。然俗話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基於風險分散的道理,水資源的管理也可適用相同的道理。水庫蓋得愈大愈多,問題指數也愈高。數百萬人賴以維生的水源均在集中一水庫,一旦發生類似這次石門水庫缺水的事件,甚至其他安全問題導致潰壩等,造成的社會衝擊與恐慌難以想像。

  國際間新一代的資源管理專家目前正倡導「多元分散」的資源管理法則,有別於傳統「大而集中」的思維,多元分散,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險,以及缺水危機的因應成本。例如廣設社區型小型儲水設施,推廣水回收系統的普及化,社區、企業體不必仰賴單一水資源來源,水資源的調度可將更趨彈性化。

  此外,水資源的地下化,也是替代方案之一,設置地下水庫,可減少水的蒸發,也能調節、補助地下水。中研院院士許靖華在美濃水庫設置爭議期間,曾提出「機體水路」的概念,其想法便是利用每個河段下都具備的地下水儲存空間,以一些簡單的方式增加地下水的含量,再加以取用,也就是以數百個到數千個分散式的系統,來替代一個集中式的水庫。而傳統鄉間廣佈的埤塘系統,隨著集中式供水渠道的興建而逐漸式微;事實上,埤塘除具有保育、生態與調節洪水的功能外,其儲水功能也不可小覷。

永續規劃水資源 落實人權立國

  聯合國在2002年底正式宣告「擁有乾淨無虞的用水,是人權的基本要項之一」,「水權是實現人類尊嚴與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項權利」,並曾預言未來不久,戰爭的發動將是為了搶奪水資源而引發。台灣作為人權立國的國家,政府有責任規劃出一套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水資源政策,勿再持便宜心態,缺水蓋水庫就了事,否則,不僅難保近日「老天下雨卻無水可用」的事件重演,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也將岌岌可危。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