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土地及水文] 尋回河川生機 北市、新竹著手打造人工溼地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環繞台北市周邊的河川,提供台北市民25處、總面積473公頃的河濱公園,這些河濱公園多數闢建了籃球場、網球場、停車場等用途,為了「去水泥化」,營造生態城市的生機,北市工務局正評估「河川生態化」的行動計畫,在不影響河堤安全的原則下,削減河濱公園(高灘地)的規模,增加河道的寬度,同時打造適合生物棲息的溼地,提高北市生態旅遊的可及性和豐富性。 無獨有偶,包括新竹頭前溪等許多河川,最近也吹起一股高灘地人工溼地風潮,除了增加生態多樣性之外,目的在試驗以人工溼地淨化生活汙水,減輕河川的負擔。 這項河川生態化行動已由工務局養護工程處委託專業顧問公司評估,上述初步結論最近出爐,養工處長羅俊昇說,今年6月將完成評估,明年初將選擇景美溪或基隆河的高灘地試辦。 「這只是把河川的還給河川,」羅俊昇說,北市周邊有好幾條河川、溪流,為了防洪需要,絕大多數築起200洪水頻率的防洪堤防,民眾被堤防隔開,看不到河川,為彌補失去的親水機會,市府在堤外的高灘地闢建多功能的河濱公園,但時至今日,過去的作法真的對嗎?外界有質疑,養工處也試著找答案。 為了紓解停車需求,高灘地有停車場;為了給民眾運動空間,高灘地有各種球場,雖然不違反水利法規中高灘地不得有人為結構物的規定,但羅俊昇認為,在河川地上舖設一塊塊水泥地,雖然在高水位的防汛期對滯洪影響不大,但從生態保育的觀點來看,仍然要儘量避免。 羅俊昇認為,都市裡的休閒活動可以很多樣化,在親近河川的高灘地上,可以放風箏、打籃球,更可以保持距離,靜靜地透過望遠鏡觀察水鳥的曼妙姿態,若要營造這種生態環境,利用河川高灘地設置人工溼地,就有機會把淡水關渡河口的水鳥引到這些高灘地來,市民要走一趟生態之旅即不必捨近求遠。 設置高灘地必須同時挖深、加寬河道,增加排洪量,對防洪有幫助,,但不影響既有的河濱公園設施;羅俊昇認為景美溪和基隆河最有試辦條件,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所長郭瓊瑩認為,這種作法確實值得鼓勵,而要加寬河道和設置人工溼地的部分,應該是河段的「堆砌面」高灘地,河水沖刷的「攻擊面」須予以保留。 郭瓊瑩說,河川本身就是絕佳的生物廊道,如果在高灘地廣設人工溼地,就能蘊孕更豐富的生機,讓河口的生態系往都市延伸,而台北市的構想以生態觀光為出發點,同時恢復河川高灘地的自然風貌,在汙水下水道普及率低的外縣市,高灘地的人工溼地另有過濾汙染的特殊功能。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公司負責人郭中端指出,河川本身雖有自淨能力,當大量汙水不斷排入河川,也有受不了的時候,因此,國外多年來發展出人工溼地,用來過濾畜牧、家庭和工業排出的汙水,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機物質、重金屬和病原菌等汙染物,證實是一種省能源、低成本的廢水處理技術。 目前在新竹頭前溪、鳳山溪、客雅溪流域等溪流,分別選擇重要河段進行高灘地人工溼地的規畫,把截流的汙水做初步處理後,排入這些人工溼地,進行自然過濾,再自然地排入河川,減輕河川水質惡化的機會。 負責這項規畫的郭中端說,這種水環境自淨系統,同時考量生態和遊憩功能,在旱季還能補充乾涸的溪流水源,又能吸引多樣的生態進駐,增加城鄉遊憩的豐富性,是低成本、大效益的投資。(2004-05-20) |
|
|